莫不是孫權感到劉備死后糜旸大權在握,將會悍然發動對東吳的滅國之戰,從而想著巡視一下京口邊防,好讓自身安心
也許這種想法有些小覷孫權,只是以孫權之前對糜旸的表現,是儀不得不往這方面想。
在心中想法翻滾的時候,是儀引領著車隊漸漸來到了京口城外。京口雖名義上是一座城,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座大型的軍營。
在察覺到到達京口后,孫權便示意車隊停下腳步,待車駕停穩之時,孫權抱著孫慮從車駕上緩緩走下。
原本是儀以為,孫權前進的方向會是京口大營,可讓是儀更加不解的是,孫權帶著孫慮正朝著京口大營外的一處高坡走去。
是儀忽略了一點,京口不僅是東吳的軍事重鎮,他在孫權的心中還有著另外一層意義。
建安十四年,借著赤壁大勝的甜蜜期,劉備應孫權之邀,由荊州來至江東與孫權相會。
而那一次,這兩位天下雙雄會面的地點,正是這京口城外。
每朝著高坡前進一步,孫權的心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便會濃郁上一分。
捫心自問,孫權難道不希望劉備死嗎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的崩逝,代表著孫權今后將會少卻一個強力的敵人,這無論在哪方面來看,都是一個令孫權可以謝天謝地的消息。
只是在那順其自然的欣喜之下,孫權的心中還不時騰躍著一些唏噓與惆悵。
多年來,他與劉備是親戚,是盟友,最后更成為了不死不休的敵人,這樣的關系,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復雜。
于這復雜的關系之下,孫權心中對劉備不都是忌憚與仇視。
盡管不想宣之于口,但孫權自己知道,他對劉備心中是有著敬佩的情緒的,或者說是,屬于亦敵亦友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
在高坡上的一處巨石站定后,孫權望著巨石上的劍痕,思緒不由得回復到了當年當日。
那一日陽光明媚,劉備與孫權頭上的白發尚沒有那么多,加上由于赤壁大勝帶來的亢奮,孫權與劉備二人,他們的神色顯得格外的飛揚。
那一刻,劉備與孫權相互把酒言歡,商定姻親盟約,想著合力一同匡扶這喪亂的世道。
也許那時的二人勢力,都不及當下強大,可那時候以二人的心氣,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夢想很可能會實現。
在心緒激揚之時,劉備與孫權共同抽出隨身寶劍,于身前的這塊巨石上留下了猙鳴的鋒芒。
英雄之氣,孫權亦是有過的。
可隨著時局的發展,不知怎么的,劉備與孫權之間的裂痕必然性的從無到有,及至到最后的不可修復。
時移世易,物是人非,今日再重新站在這塊布滿劍痕的巨石前,孫權不受控制的發出了一聲輕嘆。
孫權嘆的是劉備的崩逝,但他何嘗又不是再嘆,當年敢拔劍問天的自己的離去呢
其實多年以來,孫權對劉備一直有一種嫉恨的情緒。
孫權是在嫉恨,為何劉備能夠一直堅守本心,而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況下,劉備又為何能開創出這等偌大的基業。
“玄德,難道你真的是對的嗎”
想起往日種種,孫權不由得喃喃自語,而孫權這時對劉備用的是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