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我國鐵路大而不強,很多尖端技術依舊需要依賴國外,當然,目前鐵道部正在積極推進我國鐵路人才培養,和攻克各項技術難題,估計只需要二十到三十年時間就能夠追平國際水平。”安德烈說道。
恩斯特“技術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件事要穩扎穩打,沒有捷徑,同時我希望鐵路部門也要如此,下屬各個單位有時候不要圖省事,造不如買的理念是絕對不行的,根本還是要立足于自身。”
當然,恩斯特也就是說說,實際上在19世紀,靠買是能最快突破技術壁壘的方式,要不然東非也發展不到今天。
當然,買也是個技術活,必須要懂技術,不然被忽悠了,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除了買技術以外,獲得技術的途徑就是“山寨”,這兩項是目前東非工業領域快速發展的“法寶”。
“如今鐵路分布不均勻,對我們國家的建設是非常大的阻礙,尤其是新增土地區域,也重新構建鐵路網絡,這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點之一。”恩斯特說道。
多增加四萬公里也就是六萬公里,這個數值差不多也就是每年父母修建兩千公里鐵路。
德國也是如此,如今德國海軍噸位已經攀升到19萬噸,在八十年代初,兩國還是同一水平,現在德國是東非的兩倍左右,而德國陸軍也常年維持在四十多萬左右,威廉二世在今年還要擴充德國陸軍,正好也是東非的二倍。
這方面東非就舒服多了,現在東非海軍噸位有所下降,只有九萬多噸,比八十年代還要少三萬噸,而陸軍更是在南非戰爭之后裁撤到二十多萬水平。
要知道日本人口也才三千萬水平,而兩千萬黑人所能創造的價值遠在日本之上,畢竟東非不是日本那種資源貧乏的國家,即便黑人生產力低下,在東非的鞭打下也能突破其原本的生產力水準。
不過相較于人數下降,東非軍費開支反而下降不大,不過主要用于提升軍工水平,提高軍隊素養等領域。
對于美國海軍的規模,東非只有羨慕的分,畢竟在1890年,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恩斯特說道“鐵路和公路能夠帶動鋼鐵等產業的飛速發展,所以每年鐵路建設應該呈遞增趨勢,這樣才能符合東非發展的需要,未來東非至少要建設數條全國性鐵路干線,交織成覆蓋全國的鐵路網絡。”
而且東部修建沿海鐵路,未來西部肯定也是如此,即便西南非洲自然環境惡劣,西部沿大西洋鐵路線也不少于一千公里。
東非家底薄,要補的課也多,所花的錢也多,所以在鐵路建設上不能急功近利。
“南部中央鐵路則順勢延伸到布隆方丹和金伯利,在往西卡拉哈里盆地以及奧蘭治河以北,直到阿平頓也需要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鐵路干線,對維護國防安全有重要意義。”
對于恩斯特的這些話,東非的官員們絲毫不懷疑東非能否完成,因為鐵路建設能力是一個遞增式的過程,就像美國鐵路爆發式增長也就是近幾十年歷史。
對于恩斯特來說,裁軍是為了軍隊的健康發展,而不是自廢武功,如果恩斯特愿意,東非國防軍完全可以像美國陸軍那樣擺爛。
“北部阿贊德高原,大湖區,索馬里都需要鐵路建設,中東部的鐵路網也應該著手完善,中東部已經開發出來,城市人口眾多,需要更密集的鐵路網絡來催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實際上沙俄海軍噸位也不小,應該接近法國,不過沙俄和德國一樣,被地理限制,主力波羅的海艦隊,和德國海軍都在波羅的海里打轉。
當然,這也和當前世界經濟局勢有關,七十年代鐵路的突飛猛進是遇上了經濟危機的良好機遇,世界鋼鐵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