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爾遜總統十分憤怒的向下屬們說道:“為什么我們沒有獲得消息?歐洲如果停戰的話,我們現在在做的又是什么?”
最不想看到歐洲停戰的國家,非美國莫屬,畢竟從一戰開始后,美國社會發展迎來了新的熱潮,雖然因為東非的競爭,讓美國在前期少賺了許多,但是后期美國已經在對歐洲貿易上反超了東非。
甚至,在英國的蠱惑和游說下,美國的各個利益集團,為了徹底將東非從歐洲市場趕出去,獨占市場,不惜加入協約國,從而獲得英法德訂單。
結果現在歐洲透出消息,要停戰了,這顯然不是美國所想看到的,如果美國沒有加入戰爭也就算了,但是現在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這中間的投資就等于打了水漂。
而且,如果歐洲停戰的話,那基本等于美國憑白樹立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等敵人,自絕于同盟國控制的中東歐市場。
“總統閣下,歐洲各國之所以風向轉變,很有可能是東非從中作祟,我們沒有料到東非居然會調停歐洲的戰爭,畢竟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總統閣下,按道理來說,東非也是趁著戰爭發財,他們和歐洲各國在戰爭期間的貿易往來可不少,甚至在戰爭前中期比我們更有優勢,但是誰知道他們居然會跑去調停戰爭!”
美國人不理解也很正常,東非和美國畢竟不一樣,美國是民主國家,資本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自然希望歐洲繼續打下去,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不是美國個別人能夠阻擋的,甚至美國加入戰爭也是因為這樣可以讓美國的軍工等企業,再大賺一筆,所以他們才推波助瀾。
實際上,威爾遜本人一開始就不支持加入戰爭,畢竟他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考慮,至少要再觀望一段時間,但是美國的企業和資本卻等不及了,而他們一做出決定,那就不是威爾遜個人可以阻攔的了。
而東非,毫無疑問君主專制確實是一種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且落后的體制,但是這也讓恩斯特能夠有更大的話語權來指導東非的外交政策,根本沒有人能阻止恩斯特的決定。
當然,東非調停戰爭,肯定也會引起國內部分人的不滿,畢竟現在東非也有很多靠著歐洲貿易吃飯的人,但是他們的力量并不足以干擾皇帝的決策,尤其是恩斯特這種幾乎等于開國之君的存在。
恩斯特權力之大,就是威廉二世和弗朗茨皇帝都要感覺羨慕,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就日本倭皇,泰國國王等可以相提并論,更不用說小小的美國民選總統威爾遜了。
說句不好聽的的,威爾遜就是美國利益集團的推上臺的一條“狗”,如果違背主人們的意思,那美國林肯總統最終的結局就是威爾遜的前車之鑒。
“總統閣下,現在塵埃未定,就算歐洲輿論轉向,也未必代表著歐洲要停戰,我們應該先談談英法兩國的口風,再確定他們是否背著我們和同盟國進行了媾和。”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就要做好準備了,尤其是和同盟國的關系改善,英國人的話也不完全可信,他們真有可能背著我們和同盟國談和。”
威爾遜總統面色陰沉的說道:“現在也只能這樣了,該死的東非,他們肯定在暗地里搞了小動作,要不然歐洲也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局面。”
作為聰明人,威爾遜已經鎖定了嫌疑人,肯定是東非無疑,但是他也沒有確切的證據,畢竟兩次歐洲和平會議,都是秘密進行的,甚至東非就是為了防止消息透露,從而干擾會議進程,只邀請了英法德奧以及荷蘭六個國家。
而參會人數和國家越少,也越容易達成共識,毫無疑問東非這步棋走對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