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市場開放之后,東非農村地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土地被私人承包,尤其是經濟作物方面。
經濟作物不好管理,且無法全面機械化,所以很多經濟作物種植區,被東非政府租給私人,企業或者農村合作社。
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東非對農村地區的掌控力度大幅度削弱,或者說行政從農業生產領域大幅度撤退。
除了糧食作物,以及部分經濟作物以外,東非農業領域的半私有化十分嚴重,之所以是半私有化,這是因為土地的所有權依舊在東非政府手中。
在恩斯特的理念里,土地這種東西肯定不能完全私有化,也不能完全國有化,走向任何一個極端方向,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當然,從歷史經驗的角度來看,土地就是不斷在這兩個方向內來回擺動,而恩斯特的歷史經驗自然是從遠東帝國五千年的歷史經驗中得出來的。
比如奴隸制時代,遠東帝國盛行井田制,南北朝和唐朝早期的府兵制,明朝初期的衛所制度,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
這種輪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歷史的螺旋上升性。
所以在恩斯特執政時代,東非的經濟領域也是按照這個規律變動,從上個世紀的土地完全國有化,到現在土地承包制度的大規模出現,反映了恩斯特的執政理念。
在土地承包大規模出現后,東非政府手中依舊掌握著大量耕地資源,并且在個別地區,尤其是谷物種植和部分戰略性農業物資生產領域,國有化農場,種植園依舊廣泛存在。
這讓東非政府在農業發展領域,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位,維持著國家農業發展的平衡區域。
平原省。
作為東非比較年輕的省份,平原省的農業就以國營農場為主。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如今平原省已經成為東非新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是水稻種植面積,占據絕對優勢。
平原省是當初東非農業機械化最先試點的區域,加上其加入東非的時間比較晚,所以其農業處處體現著各種政府組織規劃的影子。
“圍繞林波波河等河流,平原省成為了我國新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是在商品谷物方面,對全國糧食市場有著重要影響地位。”
“1920年,我們省的國營農場數量高達九十三個,是全國農業國有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同樣是帝國境內的大型現代化農業示范區。”
“平原省的機械化程度,位居帝國所有省份的首位,是第一個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地區。”
“在五五規劃期間,我們省將進一步響應中央政府的政策號召,推進對林波波河等境內河流的綜合治理,對全省土地進行科學規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平原省高官賽特魯在記者面前侃侃而談,隨著東非政府關于五五期間的農業發展政策落實開始。
作為東非農業國有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主要省份,平原省自然而然成為了這次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