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不勒斯和教宗國,過去長期作為奧匈帝國的附庸,從奧匈帝國進口糧食是應對他們迅速增長人口的主要辦法之一,若非如此,他們的政權早就崩潰了。
現在貝尼托統一意大利,這也就得罪了奧匈帝國,同時也意味著糧食問題上可能會受到奧匈帝國的干擾。
之所以說是可能,那是因為奧匈帝國也未必會采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畢竟意大利的備用選項還有很多,不說美國,東非,阿根廷這些糧食生產過剩的國家,光是法國鄰居就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是,對于貝尼托這種想要帶領意大利成為世界大國的野心家來說,糧食問題如果受制于人,這是貝尼托不能接受的,哪怕是從其他國家進口同樣如此。
在本土糧食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以前,貝尼托只能積極和其他產糧國下單,進而擺脫意大利對奧匈帝國糧食進口上的依賴。
畢竟,在他看來,現在奧匈帝國就是意大利的敵人,所以,從奧匈帝國進口糧食,那就是資敵行為,他寧可讓其他國家賺這個錢,也不想讓奧匈帝國占這個便宜。
“進口糧食不是長久之計,想要成為獨立的大國,意大利就必須建設自己的高效農業和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以國家的力量,推動大規模開荒,比如在本土對于那些有開發條件的丘陵地區,建設梯田,同時建設大型水利項目,從而將本土的糧食產量提升上去。”
“同時,我們應該學習德國和東非兩個國家,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鼓勵農業技術的發展,提高單位產量的提升。”
“除了本土方面的農業建設以外,殖民地的農業開發,也應該大規模鋪開,尤其是對紅海殖民地西部的耕地開發,可以大大緩解我們的糧食供應壓力。”
貝尼托的這些農業政策,其實沒有太大創新,不過卻未必沒有效果,畢竟之前的意大利因為分裂的原因,所以很難支撐一些大型農業工程的建設,但是統一之后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最典型的就是水利建設上,很多水利項目,尤其是調水項目和水庫建設,過去因為分裂的原因,是難以統籌協調的,現在在一個政府領導下,就有了基礎條件。
就比如一條河流如果經過教宗國和意大利王國,過去兩國勢必會對水資源的占比和劃分有所沖突,現在既然是一個國家了,沿岸居民用水問題,就有了談判空間。
對于貝尼托關于農業方面的重視,他的下屬也是支持的,畢竟農業一直都是意大利這幾十年來,迫切需要應對的問題,而且直接關系到意大利的統治基礎,意大利人的地矛盾十分突出,而因此延伸出的各種政治問題也比歐洲其他國家嚴重的多。
而過去意大利各國其實并不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貝尼托政府卻并非如此,畢竟貝尼托是一個獨裁者,這恰好為他推動一些改革提供了便利。
在對農業問題進行了基本定調后,貝尼托才開始關于工業發表自己的看法。
而關于工業上,貝尼托的重點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進口替代,二是大力發展軍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