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東非和歐洲的環境不同,所以歐洲能涵養的人口上限要超過東非,不過,這幾十年里,東非一直在對本國居住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加上東非本來就比歐洲大個小幾百萬平方公里,所以,即便排除一些特別爛的土地,東非理論上可以養活的人口,也不容小覷。
不考慮東非對本國環境的大規模改造,就按照前世非洲各國的情況,東非所在區域,養活四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光是前世剛果一個國家人口就超過一億,更別說東非,南非,中非,埃塞俄比亞高原等地區。
弗里德里希說:“以現階段的情況來說,帝國本土人口的理想數字是三億,這樣既可以保證對帝國土地的有效利用和開發,促進經濟的正向循環,又能避免對生態的過度破壞。”
“不過,我們殖民地的人口總量是偏少的,未來本土向殖民地人口轉移,是穩定帝國對殖民地控制和影響的一個重要方向。”
東非政府一直試圖從本土向殖民地地區輸送人口,但是效果不佳,畢竟,東非本土的生活條件遠不是殖民地可以相比的,而東非這些年來經濟狀況又不錯,所以愿意跑到殖民地發展的本國公民顯然少之又少。
在世界殖民大國里,反而是英國對殖民地人口輸出數量比較大,就比如澳大利亞,在本世紀初,1900年左右人口也就三百萬規模,到1929年已經超過六百萬。
新增加人口中,英國移民占比很高,這也和澳大利亞比較排外的移民政策有關,否則的話,光是遠東和南洋地區的移民就能擠爆澳大利亞的移民部門。
即便如此,按照如今澳大利亞的人口增速,再過幾十年,突破一千萬完全沒任何問題,而英國的殖民地可不止澳大利亞一處,還有加拿大,新西蘭,印度,南非……
這還沒考慮到英國向美國等國家的移民數據,所以英國對外人口輸出能力實際上是很強的。
其中,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頻繁經濟危機起到了巨大作用,殖民地成為了英國失業人口的蓄水池,而東非反而因為躲過了眾多經濟危機,導致本土人口大規模外流情況較為少見。
不過,接下來東非未必沒有機會,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如果和前世一樣來勢洶洶的話,那基本沒有多少國家可以幸免于難。
尤其是如今東非經濟已經徹底和世界接軌后,除非像蘇聯那樣,和世界主流經濟體脫鉤,否則沒有逃脫危機的可能性。
當然,在世界經濟大危機沒有爆發之前,各國未來前途依舊不明,只有等到經濟危機徹底爆發以后,才能知道世界各國的具體情況。
就比如德國,前世德國是經濟危機最大的受害者,一邊要償還根本不可能還完的債務,一邊要頂著經濟危機的壓力,如果不是阿道夫上臺,德國可能直接提前爆炸了。
但是,本時空里,德國可不是戰敗國,這勢必會讓德國政府應付經濟危機的能力有所改變。
還有奧匈帝國這個前世早就消失的國家,現在也依舊存在,奧匈帝國會如何應對經濟危機,也是很難預測的。
……
維也納。
恩斯特就正在給魯道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