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立刻開啟和玻利維亞等國家新一輪的經濟合作,輸出帝國的技術標準,至少在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三國,率先將他們的交通,能源,工業,農業等和帝國市場接軌。”
鐵道部自然對此大為支持,威爾斯說道:“如今,我們已經立項了亞松森—利馬鐵路,但是,這遠遠不夠,過去南美地區的鐵路,幾乎以英國和美國標準為主。”
“而帝國在鐵路標準對外輸出上,不盡人意,除了我們的殖民地以外,主要是北非和西非的一些國家,完全采納帝國標準,其他地區和國家只有零星分布。”
其他地區和國家,主要指的就是遠東帝國,中東,達爾馬提亞等,這些地區和國家,雖然也有東非建設的鐵路,但卻并非主流。
就比如遠東帝國,其鐵路總里程,大約為一萬四千公里,而按照東非標準建設的鐵路僅有三百多公里長的膠徐鐵路。
膠徐鐵路建設于一戰時期,因為此前,汴洛鐵路,并且計劃并入隴海線,而當時開封到徐州的鐵路已經在建,并且終點選在海州,膠州市政府和商業人士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于是集資籌建了膠徐鐵路。
同時,這條鐵路和東非本土鐵路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那就是膠徐鐵路嚴格意義上屬于“三軌鐵路”,多加了一條鐵軌,從而在可以運行東非機車的基礎上,兼容標準軌距。
中東地區的東非標準鐵路,典型當屬巴格達—巴士拉鐵路,這條鐵路倒是嚴格按照東非標準設計,但是巴士拉鐵路建設之初,就是為了不和柏林—巴格達鐵路并軌,否則當時英國根本不可能允許這條鐵路建成。
當然,東非也傾向于不讓巴格達鐵路和巴士拉鐵路貫通,畢竟東非也不樂意德國將勢力延伸到波斯灣沿岸。
至于達爾馬提亞王國鐵路,就完全是一筆爛賬了,當時奧匈帝國政府對達爾馬提亞并不重視,并無鐵路建設計劃,加上奧匈帝國本身鐵路系統就比較混亂,所以讓東非企業鉆了空子。
這些鐵路建設,無疑都對區域鐵路影響有限,就比如達爾馬提亞鐵路,未來如果奧匈帝國能一直維持下去的話,必然會逐步統一國內的鐵路標準。
膠徐鐵路未來則要遠東帝國政府的態度,雖然是一條寬軌鐵路,但是同時兼容標準軌距,是否拆除和改造,也不是東非能決定的。
事實上,東非一直都對在遠東帝國建設鐵路并不上心,膠徐鐵路能完工,主要是兩國民間合作,如果東非政府下場的話,那早在上個世紀就推動淮海地區的鐵路建設了,而不是一直等到一戰時期,才在遠東帝國建設一條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膠徐鐵路。
當然,東非鐵路標準的對外輸出,也并非只有這么一點成績,比如東非的殖民地,必然完全和本土接軌。
除此外,阿比西尼亞帝國,達爾富爾,南德意志王國,比屬剛果,這幾個地區和國家,別看數量不多,但是他們的面積可不小。
阿比西尼亞帝國雖然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卻高達一千多萬,達爾富爾的面積接近六十萬平方公里,南德意志王國更是有近兩百萬平方公里國土,比屬剛果也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
單單是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面積,大約就三百多萬平方公里,且他們的鐵路標準完全按照東非標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