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雖然同樣為農業生產大國,東非民眾的許多蔬菜需求量和種植規模,都要高于美國人,同時在糖類和脂肪消耗上又少于美國人。
肉類消費上,兩國倒是不相上下,但是兩國的肉類消費結構又有所不同,東非在豬羊肉消費上高于美國,而在牛肉上要少于美國,同時,東非的內陸水產也比美國消費量大。
油脂上,東非和美國也有很大區別,尤其是黃油這個領域,東非的消費量要遠低于美國,但是各種植物油的多樣性又不是美國可以相比的。
糧食領域同樣如此,水稻,小麥,玉米,小米等等,東非也比美國更加多元化。
而東非這種繁雜的市場需求,也使得東非的中小型家庭農場比較盛行,他們會根據本地城鎮的飲食習慣,種植適合的農業作物,這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畢竟,如果是那些適合大農場,規模化種植的農業作物,他們反而不可能競爭的過東非的大型國營農場。
可以說,東非多樣化的飲食需求,反而促進了中小型家庭農場的繁榮,尤其是城鎮周邊的農業地帶。
不過,焦夫鎮顯然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受制于水源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焦夫鎮的耕地如何利用,都有明確的規定,當然,像波爾自家開辟的這種菜地,并不算在內。
焦夫鎮不缺土地,畢竟整個庫夫拉地區有接近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但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沙漠,缺乏水源,理論上來說,只要有足夠的水,焦夫鎮的居民想種多少地就種多少地。
但是,焦夫鎮的水資源供應是有限的,雖然焦夫鎮政府和軍方打了幾口新的水井,也禁不起胡亂揮霍。
波爾說道:“其實也還好,焦夫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里只要耐得住寂寞,其實并不比國內其他地方差,未來利比亞鐵路開通后,這里的日子只會更好。”
就在二人說話間,突然聽見遠處傳來一聲驚呼聲:“有車隊來了!”
波爾和卡莫西多朝著鎮外的方向看去,只見一支規模頗大的車隊正向著這里焦夫鎮行進,車輪掀起一片塵土。
波爾判斷說:“這支車隊的規模不小,可能有十幾輛之多,看來這次來了不少人,咱們過去看看新人!”
對于焦夫這個相對封閉且平靜的小鎮,最不缺看熱鬧的人,尤其是每一次有人到來,哪怕只是路過,也會有人湊上去和他們攀談。
一般到焦夫鎮的外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東非人,另一種是一些利比亞的阿拉伯商人。
這支車隊顯然是東非國內的,因為利比亞的阿拉伯商隊都是駝隊,而且只會從北方過來。
阿拉伯商隊到焦夫,主要是為了倒賣物資,他們從這里進貨,然后販賣到意屬利比亞或者法屬利比亞的阿拉伯部落。
這也形成了新的商業路線,而這條路線的形成,也是因為東非對庫夫拉地區的探索,在此前,東非和利比亞雖然也有陸地貿易,但主要通過埃及或者南德意志地區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