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31年以來,中歐地區,也就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暗流涌動,對于這兩個國家而言,經濟上,因為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百業凋零,民眾生活困頓。
政治上,兩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已經越來越引發兩國民眾的不滿,當然,如今兩國經濟上的問題,其實和是否是君主制關系不大,畢竟這次經濟危機可以說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更進一步說是整個世界市場都受到了影響,但是到1931年,放眼全世界,哪怕是相對封閉的蘇聯市場都不可能完全不參與國際貿易。
因此,當今世界,別管什么政治制度,都避免不了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特殊之處,在于皇帝是第一負責人,因此經濟上的任何問題,即便和他們關系不大,他們也必須背鍋,換在英國,大不了換個首相,美國和法國,更是重新選舉最高領導人,這樣就可以暫時平緩民眾的怒火和不滿。
放在平時,兩國皇帝或許還可以采取各種辦法拖延,但是這次中歐地區的社會運動來勢洶洶。
……
維也納。
1931年對奧地利而言,絕對是糟糕的一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僅維也納一地官方統計的失業人口就高達二十多萬,這還不包括那些失去經濟來源的隱性失業人員。
如今整個奧地利的失業率正朝著百分之二十這個節點,極速飆升,而工業更發達的波西米亞工業區更是風云激蕩。
同此前的匈牙利不同,匈牙利終究是農業地區,因此即便工黨政權成立,也最終被帝國政府徹底鎮壓下去。
可奧地利就不同了,工業化程度更高,工人基數大,從1930年以來,大量失業工人,義無反顧的加入奧地利工黨,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沒有經濟來源的工人,連生存都舉步維艱,根本不怕和政府拼命。
加上蘇聯模式的成功,整個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糟糕狀況,說實話,就是最堅定的資本主義戰士,此時都被蘇聯的“資本主義崩潰論”動搖信仰。
連以“民主”自居的資產階級,在和工黨的意識形態競爭中處于劣勢,更別說奧匈帝國的君主制比前者看起來都還要落后一個層次。
毫無意外的,1931年人口接近兩百萬的維也納,成為了當下歐洲工黨運動的中心。
僅上半年,奧地利工黨就策劃了三場規模空前的叛亂,試圖推翻奧匈帝國政府,而且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加浩大。
為此,親自參與和指揮過一戰和匈牙利平亂的魯道夫皇帝,試圖以鐵血手段,對工黨進行鎮壓。
同時,為了維持統治,魯道夫皇帝試圖推動社會改革,從而讓帝國度過經濟危機最危險的階段。先不提工黨如何,魯道夫的改革狠狠的得罪了帝國的資產階級。
在這種局面下,奧匈帝國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阿爾弗雷德·弗勞恩費爾德,進入了奧地利資產階級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