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就看經過交通線路,資源等方面的天賦了,而途經阿魯沙的交通線路雖然很多,但都是一些支線鐵路,而不是干線鐵路。
同時,東非經濟主軸是東西走向,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區域的貿易,產業更容易聚集,而阿魯沙的交通更偏向于南北走向,在東非赤道以北這個劣勢就更明顯。
赤道以南的區域,因為東非煤炭等資源,集中在最南端的南非高原等地區,所以南北之間的貨運反而比較可觀,就像巴登省的煤礦輸送到波西米亞工業區。
而阿魯沙附近基本沒有多少重要的自然資源,經濟輻射范圍內的工農業在東非全國也只能排在中游。
卡西接著說道:“基蘇木也不是省會,但是它能成為普魯士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并且超越內羅畢,這就說明了政治不完全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全部因素。”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阿魯沙在各項條件上和內羅畢之間的差距,而不絕對是省會頭銜這個問題所決定的。”
“至于全國其他城市,他們能超過內羅畢,阿魯沙這種帝國老牌城市,把我們城市的經濟排名拉下馬,這也是正常現象。”
“別的不說,那些沿海的城市,光是海運這一點,就絕對不是我們可以相比的,而我們阿魯沙作為普魯士省第三大城市,實際上連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經濟都很難超越。”
“不過,好在東非的沿海城市數量不多,否則阿魯沙等內陸中小城市,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東非本土雖然挨著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洋,但是海岸線平直,缺乏優良港口這個問題,始終伴隨著東非。
這使得東非只能把精力集中于現有港口改造和擴張上,換句話說,數量不夠,就通過提升港口的質量,從而規避東非海岸線的劣勢。
效果也十分顯著,像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市,卡賓達,羅安達,貝拉,光是人口超過百萬的沿海大城市,東非就高達五座。
而美國只有三座,分別是紐約,費城和洛杉磯,美國的海岸線狀況可比東非好上一大截,優良港口眾多。
不過,在中小型港口城市數量上,東非就比美國遜色的多了。
這種情況也給東非內陸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不過放在國際競爭中,其他國家優良港口越多,顯然經濟競爭力就越強,反而給東非帶來了劣勢。
這也是東非政府為什么下大力氣也要開通贊比西河航運的原因之一。
一片肥沃的土地,哪怕當下沒有利用開發,未來也能開發成良田,而一個優良的港口,現在發展不起來,未來說不定就能成為經濟發達的區域,因為它們的天然稟賦放在那里。
這一點就像如今的遠東帝國一樣,遠東帝國那種條件,就注定了他一旦解決內部問題,在經濟上就很容易騰飛。
東非政府的許多工程都是為了解決東非自然條件上的先天不足,而這也是東非經濟在20世紀初騰飛的根源。
卡西也說道:“阿魯沙市經濟,要看政府的眼光和能力,還有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揚長避短,這樣阿魯沙市不說成為東非經濟的中流砥柱,也不至于拖全國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