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玻利維亞政府沒有這樣的眼光也無所謂,現在東非人來了,自然會做出相關布局,而《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就是其中一環。
弗里爾外交部長說道:“東非會幫助各國開發河流沿線區域的城市,港口,工業,農業等領域的建設。”
“重點推動亞松森,羅薩里奧,科倫巴,蘇亞雷斯,薩爾托等重要港口城市的建設,加強對各國在工農業領域的投資和扶持。”
亞松森是巴拉圭首都,也是東非資本進入南美最早的地區,但是,亞松森雖然處于巴拉那河畔,卻改變不了其內陸城市的地理位置。
而這也就意味著,東非無法通過巴拉圭,對整個巴拉那河流域增強控制,其出海口基本為阿根廷和烏拉圭控制,所以想要巴拉那河通航,東非就必須擺平這兩個國家。
烏拉圭面對東非,基本沒有反抗能力,因此對于東非控制巴拉那河航運,阻力最大的就是阿根廷。
此前,阿根廷深受英國資本影響,所以政府基本上為親英派把持,而英國顯然是不愿意見到東非勢力在南美地區順利擴張的。
阿根廷在1931年以前,和東非的關系不說緊張,也基本上是互不打擾,阿根廷政府不想東非對其內政指手畫腳,同時也不愿意東非進入南美,但又沒有膽量挑釁東非。
因此,阿根廷在和東非的南美政策中的采取的應對措施是“不合作”,也就是不參加東非在南美的各種組織活動,置身事外,同時呼吁區域各國保持獨立性,減少大國干預空間。
換句話說,阿根廷一直都想做南美地區老大,可它又完全無法阻止美國,英國,東非這種大國,大動作不敢搞,暗地里的小動作卻不少。
加上“遠交近攻”的思維,所以阿根廷更傾向于拉攏英國制衡東非這個“近鄰”。
但是,這種情況在1930年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因為經濟危機原因,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商業合作基本被瓦解,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利益不能統一。
此前,英國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業商品買家,但英國經濟危機爆發后,英國自然無力再維持原本的貿易合作,同時,相較于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親兒子,英國的農業進口,自然優先滿足自身殖民地。
經濟上,阿根廷和英國貿易的割裂,直接導致阿根廷收入下降,大量農戶和市民破產,引發了阿根廷內部政治危機。
于是1930年阿根廷軍政府上臺,而阿根廷軍政府的上臺,進一步加劇了兩國間的矛盾。
當然,阿根廷軍政府和東非的關系也談不上多好,因為其掌權者烏里武魯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他推崇“意大利模式”,也就是貝尼托政權。
而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共性,就是野心大,烏里武魯的想法中,阿根廷天然是南美領導者。
這就和東非的戰略發生了沖突,東非在南美地區的大肆擴張,某種程度上阻斷了烏里武魯想法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