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口是東非的兩倍多,并且面積還比東非要小許多,僅客運方面,就注定了東非鐵路的盈利情況不會太好看。”
早期鐵路肯定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畢竟鐵路建設初期,線路少,且早期鐵路多建設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或者資源豐富的地方,加上沒有汽車等交通方式競爭,幾乎壟斷主要客運市場。
就以19世紀的世界鐵路情況來說,當時沒有汽車,鐵路就是速度最快,最方便,最舒適,也是最有格調的交通方式。所以,19世紀的民眾出行,有條件的話,陸地交通方面,鐵路必然是最佳選項。
可是,到了20世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但是看看如今的歐洲,北美還有東非,哪個鐵路長度放在前世21世紀,都能排在前列。
別說發達城市和工礦地帶,就是偏遠的鄉村,甚至是森林,雨林,沙漠,大山溝里都能見到鐵路的身影。
總而言之,如今發達工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鐵路建設過剩問題,其中尤其以美國為甚。
威爾斯就重點提及道:“美國的鐵路超過四十萬公里,世界第一,但是美國的人口總量,還不到歐洲的四分之一,甚至比東非還要少個近大幾千萬人口。”
“同時,因為美國對經濟的放任,鐵路行業十分混亂,許多鐵路公司,甚至重復建設線路,為了招攬乘客打價格戰,鐵路系統不兼容等等,所以如今美國鐵路在經濟危機中哀鴻遍野,損失最大。”
“除了這一點以外,美國汽車產業的爆發,也是鐵路產業暴雷的重要因素,我們東非雖然是世界汽車產業第一大國,汽車保有量超過三千萬。”
“但是和美國相比,我們的汽車產業發展已經比較克制,美國人口僅僅一億兩千萬人,汽車保有量卻超過兩千五百萬臺,在人均數量上比帝國還要高。”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但是因為經濟體制的原因,美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發展的態度和東非政府完全不同。
東非政府在交通產業發展上,偏向于均衡發展模式,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全面發展,并且在公路交通方面,東非以技術,品牌培養為主導,而非盲目追求數量。
美國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代的美國企業,像極了前世遠東帝國快速工業化階段的企業,但凡聞到一點血腥味,所有企業都一擁而上,最終導致產品價格變成“白菜價”。
在汽車產業發展上,就體現了這一點,東非從二十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下,汽車產業升級轉型,穩定拓展中高端市場。
而同時期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車企,完全是放任自流,加上股市的影響,美國汽車產業迅速膨脹,準入也完全沒有門檻。
因此,美國企業也不管技術,工人,市場需求等等因素,拿著鈔票就進入這個行業,反正有股民兜底,也不怕產生浪費。
這最終導致1929年經濟危機中,美國汽車產業的直接崩潰,而在1929年以前,還有不少美國經濟學家信誓旦旦的稱“美國汽車產業超越東非指日可待”。
就以美國汽車產業在二十年的發展狀況來說,做出這種判斷也并非沒有道理,在1920年以前,美國汽車產業完全無法和東非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