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說道:“蘇聯的制度本來就有可取之處,至少現階段,蘇聯應該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國家,他們能夠充分調動所有資源,投入到工業建設上去。”
“這種萬眾一心朝著一個目標奮斗的盛況下,蘇聯的工業如果沒有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才是怪事。”
“而且蘇聯現在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本身就容易做出成績,難的是后續蘇聯能夠一直把這種狀態維持下去。”
“就像我們一樣,當初東非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發展也是突飛猛進,但是當帝國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計劃性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后續每提升一步,難度都進一步加大,未來蘇聯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對于這一點,弗里德里希也深有同感,在工業化早期,東非只要堆工業產量,經濟上就很容易出成績,但等東非進入二十年代之后,就必須做出各種經濟上的調整,來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畢竟市場是有限的,在未完成工業化以前,東非本國市場需求,就可以滿足國內快速工業化的需要,等到東非初步完成工業化后,國內市場就已經飽和,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走出去”。
用更粗暴的話說是“去搶奪世界市場”,而其他國家的市場,東非企業和商品想要進入,就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了,更重要的是政治問題。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的軍工業產品,價格更低,質量更優,但許多國家依舊會選擇美國的武器裝備,這就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市場問題。
因此,想要打開其他國家的市場,有時就必須采取政治,甚至是軍事上的手段。
東非也是這么做的,近些年來,東非不斷加強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亦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強行占領海外市場,玻利維亞就是例子。
世界市場的邏輯就是這樣,弱肉強食,哪怕前世遠東帝國這種選擇“和平互惠”貿易路線的國家,還有許多國家宣稱遠東帝國對他們進行“剝削”,“掠奪”,就更遑論20世紀東非,美國,英法這些裝都不裝的帝國主義國家了。
弗里德里希對于未來蘇聯經濟發展會不會受挫,并不感興趣,畢竟那是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現在蘇聯的發展速度,就足夠讓人感到恐懼和震驚了。
他拿出蘇聯的《真理報》說道:“過去五年時間,蘇聯的生鐵產量增加了一倍,從三百萬噸增長到六百多萬噸,鋼產量也從四百萬噸,增加到六百萬噸,總體鋼鐵產量突破一千二百萬噸。”
“也就是說蘇聯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鋼鐵生產國,即便放在世界經濟危機之前,蘇聯的鋼鐵產量也能排在世界第四。”
在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前,世界鋼鐵產量超過一千萬噸的國家也就只有東非,美國和德國三家,而世界經濟大危機后,東非,美國和德國因為工業體量的原因,就算鋼鐵產量暴跌,也是其他國家高不可攀的。
而現在蘇聯已經摸到了德國的屁股,放在以前蘇聯的鋼鐵產量也就只能和法國對比。
這也就意味著在鋼鐵產量上,蘇聯已經進入了世界第一梯隊,也就是千萬噸級規模。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體,一家剛剛投產,就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之一,這一座鋼鐵廠的產量就比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全國鋼鐵產量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