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其他鋼鐵企業的產量提升也不小,而且在蘇聯鋼鐵產業發展中,蘇聯產業向東部和南部的轉移也十分明顯,西伯利亞,遠東還有中亞,這些地區在蘇聯治下,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大大提升了蘇聯國防安全性。”
“未來即便爆發戰爭,蘇聯后方也可以免受第一輪戰火的打擊,源源不斷的支援前線戰場。”
就以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為例,這座蘇聯新建的最大鋼鐵廠,位于蘇聯的烏拉爾工業區,距離莫斯科的直線距離一千九百一十六公里。
也就是將近兩千公里,試想一下,有這樣一座深處蘇聯腹地的鋼鐵廠存在,前世蘇聯就不可能輸給德國,哪怕德國攻下莫斯科,也無法摧毀蘇聯工業,光是想要進攻烏拉爾工業區,德國人還要繼續推進兩千公里,這個距離足以讓德國感到絕望。
而且,烏拉爾工業區并不是第一道防線,在莫斯科到烏拉爾工業區之間,還有伏爾加工業區,后方還有西西伯利亞工業區……
事實上前世德國連莫斯科都沒有突破,而本時空里因為一戰結果的變化,蘇德兩國的緩沖區減少,蘇聯更加重視本國工業的國防安全,所以更重視后方工業區的開發和發展。
就蘇聯這種工業部署情況,即便德國擁有東非的工業體量和人口優勢也不可能把蘇聯完全消滅。
弗里德里希說道:“想要讓蘇聯的工業徹底癱瘓,就必須有能力同時對蘇聯后方多個相隔千里距離的工業基地進行毀滅性打擊,從烏克蘭的頓巴斯—第聶伯羅工業區一直到蘇聯的遠東工業區,跨度長達驚人的六千多公里,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完全做不到的事。”
當然,情況也沒有弗里德里希說的那樣夸張,因為現在蘇聯的工業還比較薄弱,很多所謂的工業區,體量還遠遠不夠看。
但是,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那就是現在蘇聯才剛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只要給蘇聯充足的時間,按照一五計劃蘇聯工業發展的速度,不需要太久,十年內那些工業區基本就可以被蘇聯徹底建設出來。
而且因為蘇聯資源十分豐富的原因,這些區域基本可以實現資源上的自給自足,這極大提高了蘇聯抵御戰爭風險的能力。
對此,恩斯特深表認同:“蘇聯的廣闊國土,還有豐富的資源,以及惡劣的氣候,使得他們擁有優異的國土縱深,這幾乎決定了其他國家想要通過戰爭消滅蘇聯政權,是完全做不到的事,除非蘇聯人自己投降,否則他們就能一直堅持抵抗。”
“不過,這和我們沒有太大關系,一般情況下東非和蘇聯不可能成為敵人,除非蘇聯選擇世界革命。”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約瑟夫上臺后,蘇聯等于已經放棄了這條路線,約瑟夫更像一個沙皇,而絕對不是世界的領導者,蘇聯的利益高于一切。
前世約瑟夫去世后,蘇聯的其他領導人更是帶著蘇聯朝著帝國主義國家的道路一路狂飆,變成了惡龍,更別說世界革命了。
弗里德里希從小受恩斯特的影響對蘇聯也沒有太多畏懼,因此說道:“蘇聯未來可能成為世界大國,但確實不可能領導全世界,畢竟這違背人性,這幾年蘇聯的對外輸出,手法就過于粗暴簡單,他們甚至能和金陵政府合作,而不是支持遠東帝國工黨,就說明了這一點。”
約瑟夫領導下的蘇聯,反而和一個代表地主和大資本家利益的政黨合作,同時還對“自己人”指手畫腳,處處限制,就這種態度,就足以證明蘇聯難成大器。
更別說約瑟夫后來還解散了工黨國際組織,這都說明了蘇聯不可能把紅旗插遍全世界,當然,以蘇聯的國力也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