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蘇聯這個階段實力的評判,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從多維度考慮,如果按照東非自身標準,東非屬于一個初級工業強國,城鎮化水平尚且未超過百分之五十,農業人口比例依舊偏高。
那現階段蘇聯的城市化率尚且不足百分之三十,完全可以視作一個農業國家,但是沒有人能把蘇聯當做一個農業國對待。
比如日本的城市化率和蘇聯差不多,甚至略高,但是絕對沒有人會認為日本國力比蘇聯強。
這就類似前世,遠東帝國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時候,其國力和美國就已經很難界定,美國經濟更強,但是水分大,遠東帝國工業強,可經濟數據偏低。
如果,放在20世紀前期,也就是東非這個時間段,就不用那么麻煩了,鋼鐵產量基本可以作為國力最直觀的評判標準,因此蘇聯能排到第四,這也是絕大部分國家參考的重要指標。
現在的東非卻是一個例外,放在19世紀,鋼鐵產量同樣是東非追求的目標,但是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東非鋼鐵產量迅速攀升,并且成為世界第一后,東非對本國經濟質量的評判中,鋼鐵產量的影響就下降了許多。
取而代之的則是城市化率,各種工業的人均水準,照著這套邏輯,東非的宣傳中,東非簡直就是一個“落后,貧弱”的國度。
就比如經濟危機爆發前,東非的鋼鐵產量長期位居首位,但是一計算人均鋼鐵產量,諸如美國,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國家排在了東非之上。
在城市化率上,如今工業國的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為百分之五十,而東非也只是接近,大約百分之四十六到百分之四十八之間,低于英國,德國,美國,法國,荷蘭,比利時……
當然,東非的城市化率水平放在世界范圍那就很高了,1932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是百分之二十,東非高出了近十八個百分點左右。
……
1932年末,波斯。
波斯是近些年東非在中東地區戰略的重要經營地區之一,根據東非和英國的協議,東非接管了其西部和北部區域,也就是原沙俄勢力范圍。
但是,這也讓東非陷入到比較被動的局面,在東非勢力范圍下的波斯部分,夾在蘇聯(阿塞拜疆)和英國之間。
英國還好,本身英國就想拉攏東非對抗蘇聯,進而收縮本國勢力,更好的維護南亞殖民地的安全,自一戰結束以來,英國的全球戰略就發生了轉變,基本以收縮為主。
東非和蘇聯在中東的關系就頗為緊張了。
兩國在區域的矛盾,無關意識形態,完全是國家利益上的沖突,畢竟原本這一地區是沙俄的勢力范圍,蘇聯從戰略還有經濟層面考慮,也希望加強對當地的影響。
戰略上蘇聯同樣希望打通波斯灣出海通道,獲得出海口,帶動其南部區域,包括高加索,中亞等地的發展,同時鞏固其國土安全。
經濟上,這里是沙俄的傳統工業市場,尤其北部里海沿岸貿易,蘇聯也繼承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