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1933年。
過去一年里,奧匈帝國艱難度過了一段漫長的動蕩時期,在1932年末,除了經濟依舊艱難以外,帝國的政治動蕩反而平靜了少許,除了一些民間的示威游行,街頭暴亂以外,沒有發生大規模性的全國沖突。
但這并非奧匈帝國內部就此穩定,反而是各方勢力正在積蓄力量,試圖給這個年邁的帝國致命一擊。
奧匈帝國北部波西米亞的小城利貝雷茨,就在醞釀一場新的風暴。
利貝雷茨只是奧匈帝國的一座小城市,其1932年人口大約在六萬,城市建設在盧薩蒂亞內塞河畔,四周被山脈環繞,
從地圖上來看,這座奧匈帝國小城靠近德國,距離德奧邊境不超過二十公里路程。
本來波西米亞在奧匈帝國境內的位置就已經太過靠西北,而利貝雷茨更是在波西米亞的西北部。
但是,利貝雷茨這座人口不過十萬的邊境小城,卻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紡織業中心之一,僅次于維也納,排在全國第二位。
利貝雷茨之所以能成為奧匈帝國的紡織業中心,是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
首先是紡織業最基礎的原材料方面,它地處波西米亞北部,并且靠近薩克森還有西里西亞,而這些區域正是中歐重要的羊毛,亞麻和棉花產區,所以利貝雷茨能夠比較輕松的獲取紡織業發展所需的原料。
交通方面,19世紀,利貝雷茨就有鐵路經過,并且連接維也納,布拉格,德累斯頓和柏林等重要城市,是德奧兩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有利于市場開拓,也利于原材料的進口。
傳統繼承上,利貝雷茨在工業時代以前,就已經有比較發達的手工紡織業發展,最初主要以家庭作坊為主,生產亞麻和羊毛制成品。后來,薩克森移民帶來了更先進的紡織技術。
19世紀以后,英國紡織機械傳入當地,利貝雷茨的工業化也就此展開,在利貝雷茨出現數千工人的大型紡織工廠,同時成立了專業的紡織技術學校,培養專業人才。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利貝雷茨的紡織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次利貝雷茨主要搭上了德國的順風車。
德國企業和工程師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同時在化學染料領域,當時德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最后是奧匈帝國這個平臺,是利貝雷茨能夠成為奧匈帝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紡織業中心的原因之一,他充分享受了帝國大市場的優惠,從來不缺乏銷路,同時還能依靠奧匈帝國強盛的國力,將產品賣到東歐,巴爾干半島,中東等區域。
總而言之,利貝雷茨的紡織業極為強悍,在奧匈帝國占據重要地位,甚至被譽為“波西米亞的曼徹斯特”。
這座在世界都數的著的發達紡織業城市,人口卻只有六萬人口,就可以看出它在紡織業領域的發展。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去利貝雷茨依靠紡織業,日子過的風生水起,但是經濟危機來臨之后,利貝雷茨也是最容易遭受打擊的城市。
一方面,利貝雷茨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不說歐洲方面,全世界這么多年來新崛起的紡織業城市都不知道有多少,紡織業的門檻還是比較低的,也最容易導致產能上的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