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危機在歐洲的蔓延和發展,1933年,東非海外殖民地的移民人數都在呈上升趨勢。
其中,東加里曼丹等南洋殖民地人口增速最快,作為東非殖民地人口最多的東加里曼丹,未來十年里人口有望突破五百萬,甚至更多。
這輪移民潮配合殖民地的高人口出生率,將大大緩解東非未來殖民地人口,或者說勞動力缺乏問題。
而這還不是海外殖民地移民的終點,一旦歐洲出現大規模動蕩,速度還會更快。眼下,雖然奧匈帝國內部形勢頗為緊張,但是整體還算的上穩定,不過,這種穩定的瓦解,大概率會在近期發生。
而一旦奧匈帝國崩潰,就會引發連鎖反應,整個區域,包括巴爾干半島,意大利半島,還有西烏克蘭等區域都有可能參與進來。
不過,這對于東非某種程度上算是好事,雖然東非不希望看到奧匈帝國解體,可是現在誰都知道奧匈帝國難以維持下去。
東非必須考慮在歐洲尋找新的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維持本國利益,同時也會加快東非和歐洲的脫鉤過程。
畢竟,沒有任何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能比奧匈帝國繼續存在對東非更有利,就比如德國,在和東非的外交以及合作中過于強勢,而蘇聯這種國家在歐洲的擴張,顯然也不符合東非的利益,其他國家體量太小。
縱覽歐洲,只有意大利貌似可以和東非展開合作,取代奧匈帝國,但是,意大利確實和東非的互補性比較強,實力也不差,可他的領導人貝尼托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奧匈帝國解體的話,東非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維持東非在中東歐利益的穩定優質合作伙伴,所以,未來東非在歐洲方向,必然會處于暫時的戰略收縮期。
想要再扶持一個類似于奧匈帝國一樣的親東非勢力,可能就要等二戰爆發之后了。
在此期間,東非只能加強對其他市場的擴張和控制,來彌補東非在歐洲的損失,而這其中的重點就是東非謀劃的“雙翼市場”。
所謂雙翼市場分別是東部的“南洋市場”,還有西部的“南美市場”,這兩個市場在東非的一左一右,就像翅膀一樣,所以而得名。
東非在南美的市場已經初具規模,雖然介入時間晚,可是見效快,畢竟南美開發已經有數百年歷史,而原本市場的主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都已經衰落。
它們的衰落正好便宜了后來者的東非和美國,而東非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又在競爭中占據了優勢,所以,現在南美已經成為了東非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屬于投入少見效快。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南洋市場,東非對南洋的投入很大,但是南洋市場缺乏人口,需要成長時間。
當然,最主要原因是南洋市場中,那些開發的熟地,并不在東非手里,而是被英國,法國控制,所以東非才希望某個東亞國家,來打破南洋地區的平衡,進而為東非重新劃分區域市場做引子。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