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東非海軍的兩艘護衛艦悄然沿著紅海北上,經過蘇伊士運河,最終抵達杜布羅夫尼克。
作為被英國人控制的海上咽喉要道,蘇伊士運河也是英國重要的情報采集地,這可以讓英國隨時監控一些印度洋亦或者亞洲方向的關鍵數據,就比如歐洲和東非的貿易規模,運輸物品,軍事調動等等。
不過,英國雖然已經知道東非有兩艘護衛艦進入地中海,并沒有太過在意,這得益于東非海軍這么多年來和奧匈帝國海軍的頻繁合作。
雖然東非過去在地中海沒有基地可以使用,但是這并不妨礙東非海軍經常打著護航以及合作等旗號,在地中海范圍活動。
所以,在地中海,尤其是亞得里亞海見到東非軍艦并不是難事。
而東非海軍進駐杜布羅夫尼克港,暫時也沒有引起奧匈帝國內,其他勢力的過多關注,在達爾馬提亞,本就是奧匈帝國內最親東非的地方,自然也不會引發沖突。
杜布羅夫尼克港。
“杜布羅夫尼克的海灣有兩條岔口,西側的港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這里正朝著西北方向。”第一次來到杜布羅夫尼克的東非海軍亞爾斯上校,站在盧班戈號護衛艦的甲板上,手里舉著望遠鏡觀察著拉帕德灣說道。
拉帕德灣也就是杜布羅夫尼克港所在海灣的名稱,不過,杜布羅夫尼克港更多指的是杜布羅夫尼克市的西港,在拉帕德灣往東岔道,也有一座中小規模港口,但是并不適合大型軍艦停泊,其南部也有一座拉古薩共和國時期建設的港口,但是沒有天然屏障。
“不得不說,杜布羅夫尼克港的條件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好,尤其在防御層面,杜布羅夫尼克港條件相當優越,他背后依托高地,灣口不易敵人攻入,地形相當險要,南邊的羅維里耶納克要塞就建立在一處三十多米的懸崖上,有杜布羅夫尼克的直布羅陀之稱。”
“很難想象,這種地形和港口條件,在奧匈帝國居然沒有受到重視,僅僅是作為輔助港口來使用。”亞爾斯上校分析著說,“放在東非,杜布羅夫尼克港一定能被打造成為亞得里亞海最堅固的海上要塞。”
東非海軍在港口的改造上確實頗有心得,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東非本土優良港口資源的匱乏,因此東非本土所有港口都經過大規模人工改造。
在亞爾斯上校身邊,是盧班戈號護衛艦的司政員斯特羅林,司政是東非國防軍的特別軍職,類似于蘇聯軍隊的政委,主抓軍隊思想和負責一些日常職業。
斯特羅林說道:“拉古薩共和國,畢竟曾經是亞得里亞海比較強大的海洋國家,能夠和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一較高下,杜布羅夫尼克作為其首都,在防御上自然十分強悍,否則這里早就被威尼斯人徹底征服了。”
作為城邦型國家,拉古薩共和國以杜布羅夫尼克為核心,至于戰略縱深根本沒有,直面亞得里亞海其他勢力的威脅,能夠發展壯大,自然在地形上有著諸多優勢。
亞爾斯上校說道:“因此,我們更要利用好這里的地形優勢,目前我有幾個想法,首先就是對杜布羅夫尼克的西港進行一些改造,自從拉古薩共和國被奧地利滅亡以后,這里的基礎設施就沒有得到有效升級。”
“所以條件最好的西港也有些不適應現代軍艦停泊,然后是南港,也應該利用起來,尤其是羅維里耶納克要塞,要重點布防,在他的東側高地上,要構建防空火力。”
“西側,包括拉帕德灣入口的處的小島,建設敵情偵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