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博薩索對于東非而言,還是有些偏僻,這只是東非在亞丁灣的一處軍事城鎮,如果是物資運輸,通過博薩索中轉,并不是很便利。
不過,相較于日后的駝峰航線,西北國際航線還是更具有優勢,這條航線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尤其是不容易受到戰爭的威脅。
而西北國際航線的紅利,還是最先讓西域省吃到了,一年后,也就是1935年,因為西北航線的開通,東非第一次實現和西域省的直接貿易。
軍火,藥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沿著這條航線,進入西域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蘇聯對當地的影響,同時,東非的企業也順著這條航線,方便進入遠東帝國西北投資。
此前,東非對遠東帝國的投資,就已經轉入其兩個后方,也就是西安和山城為中心的兩大區域。
現在,西北航線開通,進一步加速了東非人員往返的過程,就比如神木煤礦的東非技術人員和管理層,之前想要回國,就必須先往東,抵達遠東帝國沿海,再經轉南洋,橫穿印度洋回國。
現在,只要先抵達西安,就可以乘坐飛機,借助西北國際航線飛回東非本土。
這個時代,想從南洋抵達東非本土,并沒有空中的民用航線,東非軍方裝備最先進的飛機航程也才不過四千公里,而且現在只初步生產了十幾架,還沒有大規模推廣。
其中,多數是用于東非到巽他海峽之間的飛行,中間需要經停查戈斯群島,從蒙巴薩到查戈斯群島之間的距離就超過三千五公里,從查戈斯群島再到巽他海峽也超過三千五百公里,合在一起就接近七千公里。
因此,從東非本土到南洋,沒有民用航線,唯一一條以查戈斯群島為中轉站的航線,也只滿足于東非軍方使用。
也就是說,從南洋到東非本土的交通方式,普通人只能選擇乘坐輪船,而輪船的速度又不快,這中間就要浪費大量時間。
西北國際航線的出現,就解決了東非和遠東帝國之間人員往來的問題,只需要五六天時間,就可以從遠東帝國中西部飛往東非本土。
這已經是建立在東非高度發達航空業的基礎上,如果是其他國家,就比如德國,這個世界航空技術排在第二位的國家,就做不到這一點,否則的話,歐亞航線也不至于遲遲無法全線貫通。
除了技術問題,還有政治問題,就比如西南航線,為什么遲遲不能成型,其中關鍵因素,就是東非在印度缺乏相對應的支點,錫金的條件又不太好。
這還是建立在東非是一個殖民大國的基礎上,德國更是缺乏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德國想依托航空擺脫封鎖,就更難實現。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