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意大利陸軍和奧匈帝國軍隊在東倫巴第南部的克雷莫納展開激戰,意大利以五倍兵力強攻此地。
而此時,東倫巴第本就動亂多時,內部意大利人武裝數不勝數,在他們的配合下,奧匈帝國守軍難以維系,僅不到一天時間,這座重要交通樞紐就被意大利收復,從而威脅東倫巴第腹地,隨時有可能切斷倫巴第駐軍和后方的聯系。
東倫巴第多為平原,無險可守,且民眾基本以意大利人為主,奧匈軍隊缺乏民眾基礎。
交通線路和通訊非常容易受到游擊隊的威脅,時常被切斷,這讓前線的奧匈軍隊很難展開有效防御。
而且,意大利方面人數明顯占據優勢,而奧匈帝國方面防線距離過長,首尾難以相顧,容易被各個擊破。
因此,博羅耶維奇果斷命令軍隊撤出東倫巴第,向北進入阿爾卑斯防線,向東進入威尼斯境內,和意大利繼續尋找,從而縮短防線,并且借助地形優勢,以山川河流抵御意大利的進攻。
不到一周的時間,東倫巴第就在意大利多面進攻下,重回意大利手中,這讓意大利國內十分振奮。
收復倫巴第全境后,意大利兵力向東部集中,沿著波河平原一路推進。
而博羅耶維奇為了降低奧匈帝國軍隊傷亡,盡可能的在平原地帶不和意大利強攻,他手里的兵力打一個少一個,而意大利方面可以獲得及時補充,因此,正面決戰絕對不是好的選擇。
奧匈帝國軍隊按照博羅耶維奇的指揮,有序向阿爾卑斯山區和威尼斯方向撤退,并且一路上給予意大利還擊,一直快到威尼斯城西部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奧匈帝國才停下來。
到了這里,一方面奧匈帝國軍隊可以依托布倫塔河,還有帕多瓦等要塞對意大利進行反擊,同時其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延伸的高地,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同時從山區距離亞得里亞不到五十公里,這個距離下,奧匈帝國海軍可以配合陸軍,進行炮火支援。
因此,奧匈帝國軍隊就完成了收束,在占據地形優勢的情況下,圍繞一條數十公里的防線,以最小代價,和意大利軍隊對峙。
一時間,意大利軍隊的攻勢就停滯下來,陷入僵局,想要打開局面,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和傷亡。
針對這種形勢,意大利兵分三路,首先動員國內兵力,持續增援正面戰場,強攻奧匈帝國防線,與此同時,意大利山地部隊北上,逐步攻克阿爾卑斯山區的奧匈帝國要塞和堡壘,謀求打開北上通道,并且未來從阿爾卑斯合圍南部奧匈帝國主力。
最后,針對奧匈帝國海軍對陸地戰場的襲擊,意大利海軍也從西部啟航,支援亞得里亞海,甚至北非的意大利海軍也發生了調動。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