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以來,世界上的極權主義勢力快速擴張,具體表現于歐洲極端民族主義政黨紛紛上臺,南美軍政府化等等。
這都說明19世紀末以來,英法構建的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這個世界秩序體系,包括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而極權勢力抬頭,就說明了在思想領域舊國際秩序瓦解的契機已經到來。
而這些領域中,最先崩潰的是經濟,19世紀末以來,德國,美國,東非和蘇聯等國紛紛在經濟和工業上崛起,這就打破了原本世界經濟秩序。
經濟秩序的崩潰,促成了后發國家和落后地區民族意識的加強和覺醒,后發國家要求重新分贓,落后地區國家和民族要求獨立。
而想徹底推翻舊有國際秩序,只剩下最后一步,那就是打破英法為首舊有國際秩序在軍事上的霸權。
總而言之,戰爭的腳步正在慢慢逼近,新的分贓大會前,誰能取得軍事上更多的優勢,誰就能占據先機。
這也是東非為什么重視奧匈帝國軍事人才的原因,這是東非研究現代歐洲戰爭發展的絕佳機會。
……
1934年7月5日。
東非,贊比西下游。
自從卡布拉巴薩水庫開工以來,贊比西下游,整個區域就異常的熱鬧和繁忙,這一工程本身就帶有改變東非經濟格局的戰略意圖。
水庫建設牽扯到用電量,水資源分配,航運等直接關系到周邊城鎮和鄉村發展的問題。所以,卡布拉巴薩水庫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今天,新的太特市跨河大橋正式竣工。
這座橫跨贊比西河的橋梁長達八百九十二米,采用懸索結構,暫時是東非第一懸索橋,其長度排在第一位。
之所以是暫時,因為下游的欣代市跨河大橋規劃比它還要長,也是采用懸索結構,只不過因為技術問題,所以開工建設時間比太特市跨河大橋晚了一年半。
欣代市跨河大橋的主要技術難題是抗風性,東非沿海也容易受到臺風威脅,上個世紀貝拉市等東南沿海,就遭受過臺風侵襲。
所以,從安全性考慮,東非專門成立了科研團隊,攻克這一難題,提升欣代市跨河大橋的抗風性,除此外,欣代市處于贊比西河三角洲位置,它的地質結構也和太特市有所區別,土質更加松軟,所以要應對沉降等問題。
“太特市跨河大橋興建,將更加有利于未來太特市沿岸的發展,打破市區地理隔絕,幫助城市擴張,帶動河流南岸區域的發展。”在發布會上東非太特市市長奧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