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座新的跨河大橋建成后,等到新的鐵路橋建成,原太特市老橋也會準備拆除。”
“從而保證太特市陸地交通和航運的兼容性,這樣一來太特市的全國重要水陸樞紐地位也將徹底奠定基礎。”
原本太特市建設有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這是東非在一五計劃期間完成的,背景是當時東非全國鐵路加速建設階段。
彼時,東非全國鐵路網正在快速形成,而太特市當時就已經被預訂為未來東非重要的工業城市,成為新的鋼鐵生產基地,因此太特市的交通發展在東非一五時期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不過,受限于當時技術的原因,太特市鐵路橋沒有為后來河流通航設置冗余空間,因此,在贊比西河通航計劃落實后,這座鐵路橋就成為了重要障礙。
不過,現在拆除也不算晚,從太特市鐵路橋建成以來,它已經為太特市和東非鐵路服務了近三十年時間,早就收回了成本,并且使用年限也快達到,當初,太特市鐵路橋預計壽命就是三十到四十年,即便現在不拆除,后續也需要加固和維護。
至于設計壽命為什么這么短,應該說在東非計劃經濟期間,許多工程本來就帶有急功近利的屬性。
當然,在當時環境下,東非大型工程項目急功近利,這并非缺點,畢竟當時東非經濟發展速度快,而交通又十分落后,兩者之間的沖突,恰好需要東非采取這種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機遇是時間不等人的,一旦錯過這個機遇,后續想要等到,可能就遙遙無期了。
因此,哪怕當時東非很多技術不達標,材料不到位,也要快速上馬,以應對當時經濟高速發展需求。
當然,東非政府后續也沒有忘記這一點,在二十年代的經濟調整中,慢慢排查出了這些隱患。
如今,實際上就是東非的第二輪基礎設施更新,具體實施階段。
相對于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五計劃實施期間,現在東非的條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才隊伍更加專業化,材料領域儲備完整,并且有諸多突破,工業產能強悍,建筑材料充裕,技術和設備更加先進,機械化程度更高……
這使得本輪基礎設施建設中,東非工程完全走向更高的質量要求,同時兼顧人文,經濟等多重因素考量。
這就和現在蘇聯工業化形成了對比,蘇聯在快速工業化階段,更講究實用性,至于審美,舒適性,甚至安全性都被迫犧牲。
但這都是早期工業化國家的必經之路,如果顧首顧尾,慢工出細活,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和工業高速發展。
畢竟,經濟和工業發展,不僅僅是考慮內部因素,還要考慮外部因素,在世界大市場下,全世界國家都在激烈競爭,而哪個國家慢下來,他就要付出代價,除非它能確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安全,不會卷入殖民侵略和戰爭之中,亦或者不在乎國外經濟發展問題。
就比如說東非,如果沒有早期工業上的急功近利,那東非就不可能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里,就迅速成為世界性強國。
而不成為強國,在20世紀初前世,是會挨揍的,而在20世紀以前的19世紀末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