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于現在的東非而言,法國并不值得過多關注,至少在國際社會的主要競爭者中,法國就已經掉隊,弗里德里希皇儲接下來提到的國家,才是東非要關注的重點。
“除了法國以外,奧匈帝國因為戰亂原因,暫時也不納入我們的考慮范圍,而美國,德國和英國,三個國家的經濟現在都出現了復蘇。”
“美國羅斯福總統上臺后,他的經濟政策已經出現成效,美國的失業率已經略微降低,工業生產也開始恢復,不過現在還不明顯。”
羅斯福推行新政,顯然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中間需要時間發酵,而1934年底,剛好是羅斯福政策見效的時間節點。
“德國方面,雖然德國政治最近一段時期比較血腥,但是阿道夫上臺后,德國經濟現在也出現了好轉,尤其是軍事工業和大項目,德國的執行力很高。”
通過幾次血腥清洗和排除異己,阿道夫已經獨攬德國大權,威廉二世都完全成了吉祥物,至于那些曾妄圖支配阿道夫為提線木偶的人,也被他以各種手段,要么變成支持者,要么喪失權利,甚至遭到迫害。
在德國,阿道夫一言獨斷,德國政府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許多,而本身德國在20世紀的國際社會中,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國家。
因此,阿道夫在經濟上做出的舉措,比美國實施的更快,反映在經濟上,也就是德國比美國更先恢復,而事實上,阿道夫和羅斯福上臺的時間,相差并不多。
“然后是英國,英國應對經濟的舉措,就比法國要好的多,今年英國的工業在西歐可以說是發展最快的。”
“英國的鋼鐵產量,甚至恢復到接近1929年水平,1933年其鋼鐵總產量重新突破一千萬噸,排在世界第五位。”
此前,英國的鋼鐵產量長期排在世界世界第四位,僅次于東非,美國和德國,而1932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英國就讓出了第四寶座。
至于排在前三的國家,東非本國在1933年,鋼鐵總產量是四千七百多萬噸,穩居世界第一,而排在第二的美國只有大約兩千五百萬噸,至于德國在1933年,鋼鐵產量接近一千七百萬噸水平,這也是近幾十年來,德國和美國鋼鐵產量差距最小的時期,由此可見美國受大蕭條影響的嚴重衰退。
這也和美國,德國政治上的區別有關,本時空里德國可不像前世,受到嚴重削弱,它的政治制度也沒有因為一戰,發生太大的變化。
而自19世紀末以來,德國就一直是一個比較重視國家力量的國家,所以,在經濟危機爆發后,德國對經濟的干預,雖然比不上蘇聯,東非這些國家,也遠超過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傳統資本主義民主國家。
“英國工業的反彈,其中關鍵點主要是英國貨幣制度改革,從而促成英鎊貶值,提高出口工業產品競爭力,同時,英國和其殖民地通過《渥太華條約》等,推行帝國特惠制,降低殖民地對本土的關稅,并且抬高對其他國家關稅來保護本國工業。”
這就是殖民地多的好處,在列強中,也就英法有條件來做到這一點,東非雖然也有不少殖民地,但是東非殖民地數量和質量和英法并不在一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