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東非本國體量太大,這就導致東非殖民地對東非經濟反哺能力弱,如果東非只是荷蘭這樣的國家,那毫無疑問,靠著這些殖民地,東非會過的很舒服,但東非不管人口規模還是工業體量,都不是手里殖民地能支撐的。
殖民地對東非的主要貢獻,側重于原材料供給,而非市場消費需求,1934年,東非全部殖民地人口,加起來甚至都不如東非旁邊的阿比西尼亞帝國人口多,而阿比西尼亞帝國人口也不過才一千多萬。
而海外出口市場中,1934年對東非最重要的地區,按照排名分別是歐洲,南美,遠東,然后才能輪到南洋和中東等地區。
歐洲依舊是東非最大的海外市場,即便近些年來,有所萎縮,歐洲市場的體量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遠東,則被南美取代,成為東非第二大海外市場。
東非的生意幾乎遍布整個南美洲,而南美的人口,足足有八千萬之多,并且消費水平并不算低,至少現在南美諸國的生活水平比遠東,印度要強上不少。
而說到遠東市場,東非雖然對遠東帝國的貿易,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是競爭也更加激烈,遠東帝國內部,美、英、法、德、奧、日……都有布局,近期,其東北被日本侵占,這都阻礙了東非和遠東帝國的貿易發展。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恩斯特不愿意干涉遠東帝國事務,否則的話,東非在遠東帝國完全可以像美國一樣拓展市場。
而值得一提的是,受1931年水災,還有日本侵略影響,東非在遠東帝國傳統市場,也就是淮海地區萎縮比較嚴重。
近些年來,東非對遠東的主要布局在其西北和西南兩個區域,但是這兩個區域,遠不如遠東帝國沿海地帶發達。即便是淮海地區,在遭受1931年水災大范圍波及后,其經濟也要遠強于其內陸。
東非在淮海地帶的撤出,更主要還是戰略上的主動退場,一方面是受到此前北伐戰爭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考慮未來遠東帝國戰爭風險問題。
畢竟從古至今,淮海地區就是遠東帝國戰爭和災害頻發的區域。
而東非的撤出,也引發了一些連鎖反應,就比如淮海地區東非扶持的利益代言人,也向外轉移,甚至是落戶南洋,畢竟他們過去發展起來,和東非的支持息息相關,東非人走了,自然有一部分人會跟隨。
一方面,東非撤出,他們的安全感就會動搖,另一方面,他們不信任金陵政府,金陵政府背后可是英美,和東非不說敵視,也是相看兩厭。更別說金陵政府本身的腐敗和無能問題,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而這就導致,近些年來在西安和山城,淮海地區的商人明顯增加,這其實也是跟隨東非政策轉變而發生的結果。
遠東市場之后,才能輪得到南洋地區,南洋能成為東非第四大市場,主要得益于東非對南洋地區的重視。
而南洋市場,并不僅僅涉及到東非的殖民地,同時包括東南亞,東印度群島等非東非殖民地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