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蘇聯政府而言,古比雪夫是一座模范城市,它的名字也是今年一月份,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親自確認變更,以紀念蘇聯著名的國家領導人、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瓦列里安·弗拉基米羅維奇·古比雪夫。
而古比雪夫市的原名則是薩馬拉,源于沙俄時代的邊塞城堡。
當然,即便在沙俄時代,古比雪夫也就是薩馬拉,也屬于發展較快的城市,在19世紀末,其人口和經濟就已經能躋身帝國前十大城市之一,排在大約第九位。
不過,沙皇俄國時代,俄國整體工業水平低下,所以即便是十大城市之一的古比雪夫,也就放在沙俄還算夠看。
在當時的古比雪夫或者說薩馬拉,農業占據主導地位,因為當時古比雪夫及其周邊是沙俄重要的“糧倉”。
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帶,農業極其發達,尤其是小麥種植。薩馬拉城(古比雪夫)成為俄羅斯最大的糧食貿易集散地之一。巨大的糧食市場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商人。這里交易的糧食通過伏爾加河運往俄羅斯北部,如圣彼得堡等地并出口到歐洲。
在蘇聯時代,古比雪夫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在一五計劃期間,古比雪夫飛機制造廠在這座城市落地,截止到現在,古比雪夫飛機制造廠已經成為蘇聯規模最大,最重要的飛機制造廠之一,而古比雪夫也成為蘇聯重要的航空工業中心。
然后是能源和冶金業的發展,古比雪夫建設有現代化的煉油廠,成為伏爾加河流域重要的燃油供應基地,為航空、車輛和工業提供動力。
冶金領域,古比雪夫建立了大型軸承廠,這是蘇聯所有機械工業和軍事裝備,比如坦克、飛機、汽車等關鍵部件的關鍵生產基地之一,其他金屬加工和化工廠也相繼建成,構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電力方面,古比雪夫國營發電站,同樣是蘇聯一五計劃期間的核心工程之一,到1935年,它已成為蘇聯最大的發電站之一,為古比雪夫所有新建的巨型工廠和城市提供充足的電力,是整個工業綜合體的“心臟”。
總結來說,在蘇聯的一五計劃期間,古比雪夫完成了從農業城市到工業重鎮的轉型,成功從一個商業和農業中心,蛻變為蘇聯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特別是軍事工業。
而古比雪夫的排名也前進到全國前五水平。
雖然名次進步不算多,可是被他超越的城市,在蘇聯顯然也不是無能之輩,而且越是靠前的城市,想要在工業上后來居上,難度也越高。
像東非的蒙巴薩,超越達累斯薩拉姆,成就東非第一大城市地位,就用了幾十年時間。
所以,古比雪夫市的工業成就,在蘇聯極具政治意義,成為蘇聯工業化的象征之一。
這本身就容易讓蘇聯領導層對古比雪夫抱有更多的偏愛。
而約瑟夫所說的最后一點,也就是古比雪夫的安全性,也是由此得來,古比雪夫發展晚,在國際社會上也不算很知名,至少相較于基輔,敖德薩,喀山等蘇聯“歷史名城”,歐洲人大概率對這座城市并不怎么熟悉。
即便前世,古比雪夫獲得較大的國際知名度,也是因為二戰時期這里成為蘇聯的第二首都,而現在二戰都還沒有爆發,所以雖然古比雪夫已經成為蘇聯的工業重鎮,知名度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尤其是國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