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的關注低,自然也就更有利于在古比雪夫市完成軍事和政治上的部署,更別說古比雪夫距離蘇聯以外的歐洲國家十分遙遠。
約瑟夫說道:“德國消化奧匈帝國,并且完成軍事上的準備,樂觀估計,頂多十年之內就有可能完成,悲觀的想可能幾年時間就可以做到。”
“所以,我國的重點產業轉移,必須在五年之內完成,尤其是國防工業,應該在后方建設一個完整的軍工業體系。”
“確保在列寧格勒,烏克蘭,甚至是莫斯科等地的前沿工業區,受到打擊時,國防工業體系不會因此崩潰,依舊可以正常運轉。”
蘇聯此前發展這些工業基地,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蘇聯經濟想要發展,就必須往西,和歐洲對接。
這就類似于前世遠東帝國在全面轉向經濟建設后,所有資源重點向沿海地區集中一樣。
毫不客氣的說,在當時環境下,遠東帝國的沿海并不是安全的地方,直面西方集團和美國的威脅,而當時,遠東帝國海軍的實力,別說和美國海軍對抗,就算日本海軍都是一個強大的敵人。
但是,即便如此,遠東帝國經濟發展上想要見效最快,也只能選擇優先發展沿海。
蘇聯在經濟發展上,碰到的其實也是這個問題,一五計劃和正在進行的二五計劃,之所以成績輝煌,本身就是蘇聯的歐洲部分,更容易獲取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的技術,人員和機械等等。
同時,歐洲部分領土的民眾也更早接觸工業文明,這對于蘇聯培養本國人才和工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畢竟蘇聯工黨本身,就是歐洲工黨運動中的一部分,而這些思想最先觸發的地方,正是當時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
而彼時沙俄,理論上來說并不是工黨發展的理想之地,畢竟俄國工業化程度低,這本身就限制了工人階級的壯大。
但是反過來說,工人階級群體龐大的西歐,也是資本主義勢力強大的地區,所以,工人運動很難開展,受到嚴厲的鎮壓和各種收買……
不過,關于這些問題,顯然不是現在蘇聯政府討論的重點,現在對于蘇聯來說,因為德國的強大,蘇聯政權后續的存亡問題,進一步被抬升到了蘇聯政府要討論的首位。
約瑟夫說道:“在蘇聯內部,我們要做好備戰,完成產業轉移,發展戰略大后方。”
“但是,面對德國帝國主義,我們也不能只被動等他們先動手,如今,歐洲局勢混亂,經濟大蕭條余威猶在,在資本主義世界恢復之前,是我們主導歐洲運動的關鍵窗口期。”
“只有在歐洲扶持出更多的盟友,我們才能擺脫現在所面臨的困境,現在奧匈帝國內部聯合政府已經失敗,但是,我們也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支持,從而讓他們盡可能的阻礙德國消化奧匈帝國的進度。”
奧匈帝國被德國合并,已成定局,這在短時間內,已經是不可能逆轉的結果,所以蘇聯只能放棄把原本奧匈帝國變成紅色政權的想法。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鼓動奧匈帝國內部的反極端民族主義人士身上,這不僅包括原本大奧地利聯合政府殘余勢力,還有那些非德意志民族,都可以成為蘇聯扶持的對象,讓他們給德國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