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氣的說,對于多哥蘭周邊的土著而言,他們到了多哥蘭就像第一次進城的農民,或者第一次走進農村的市民一樣,充滿了新鮮感。
多哥蘭雖然也是殖民地,規劃至少有幾分本土的樣子,對比周邊國家殖民地更是“十分發達”。
雖然多哥蘭的人口也就三十多萬,并不算多,地廣人稀,但是隔壁的上沃爾特,達荷美還有加納,人口也沒有比多哥蘭多到哪去,就比如達荷美總人口在一百萬左右,也就是多哥蘭的三倍。
可是,多哥蘭的人均生產力也是達荷美的數倍,并且交給本土的稅收比例比周邊地區低,還能接受本土的一些補助和扶持。
換而言之,東非在多哥蘭做的是長期生意,就像投資重工業一樣,周期長,利潤低,但是這對多哥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多哥蘭的經濟狀況比周邊更加健康。
魯比羅拉隨著商隊一路走來,也確實見識到多哥蘭和達荷美的一些區別,多哥蘭北部的道路狀況,還有治安確實要超過達荷美。
他望著更加平整的土地說道:“多哥蘭的建設確實比達荷美好一些,不過,也很有限,無非他們在細節上做的略微強一些。”
對于魯比羅拉的這個判斷,薩庫瑪搖了搖頭:“閣下想的有些簡單了,你之所以認為多哥蘭比達荷美只是略微強一些,完全是去的地方還不夠多。”
他伸出手指著南方說道:“多哥蘭真正繁榮和發達的地方在南邊,而北邊只是多哥蘭最貧窮和人煙最稀少的地方。”
“其中有著十分巨大的區別,在多哥蘭的南部,主干道全部都是硬化過的,也只有一些小路才和北方差不多。據我所知,多哥蘭北部只有兩條硬化公路,可這在達荷美也是極為罕見的。”
多哥蘭北部的兩條硬化公路,實際上就是連接洛美和達龐鎮,納蒂廷古的兩條公路,以前,東非建設這兩條公路,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以外,目的主要有兩條,一個是軍事,一個是移民。
對于多哥蘭這種地形,交通建設可以參考越南和秘魯這兩個國家,而且多哥蘭的地形更加平坦,只需要建設一條南北走向,長達六百公里的公路,東非軍隊就可以快速抵達多哥蘭絕大部分區域。
薩庫瑪接著說道:“還有南部可以看到大量已經開辟的農田和種植園,而北部多哥蘭就很少看到,只有納蒂廷古周邊的農業規模還算比較大。”
“多哥蘭南部的城市和小鎮,數量也更多,而且每一座單拎出來,恐怕都不比波多諾伏差!”
波多諾伏也就是達荷美殖民地首府,前世貝寧的首都。
在前世波多諾伏是貝寧首都,但只是貝寧的第二大城市,被沿海的科托努市超越。
不過,現在波多諾伏依舊穩坐達荷美經濟最發達城鎮的地位,這其中還和東非有些關系。
前世,科托努經濟超越首都波多諾伏,海運優勢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法國人在殖民時代的政策對兩座城市的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