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們鎮上只有一所規模不大的小學,而且要負責整個地區的教育,現在除了擴大小學,還要建設一座中學,能不能招滿人,就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這些變化不管能不能最終落地,還有待觀察,如果真的實現,對于我們這些本地人肯定是好事,以前我們這里的優秀人才,在小學畢業后,如果想繼續進步,就必須前往南部的中學繼續就讀,但是那里太遠了,只能寄宿,很不方便……”
隨著酒館老板的敘說,魯比羅拉終于確定了,這個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各種情況,它就是一個東非扶持出來的附庸國,至少目前是這樣。
魯比羅拉在納蒂廷古待了兩天后,就帶著幾個薩庫瑪留下的保鏢,開始了返程,至于薩庫瑪本人則要繼續北上做生意。
在1936年年初,法國也終于搞清楚了東非在多哥蘭的動作,他們不僅知曉了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存在,同時北方的上沃爾特殖民地也將新奧地利王國的情況向本土做了匯報。
這兩個新的西非國家,都是由流亡東非的哈布斯堡皇室資助和建設起來的,兩國的面積加起來差不多一萬平方公里,絕對算不上小,畢竟法國本土也才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說,積攢五十多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新奧地利王國的集合體,那就是一個法國的大小。
所以,這兩個國家的出現,還是受到了法國政府的重視,法國政府命令達荷美和上沃爾特的法國殖民地政府加強對兩國的監視力度。
同時也開始謀劃,如何將法國在西非的三塊殖民地,也就是達荷美,上沃爾特還有尼日爾整合起來。
從而加強法國在這一區域的統治力量和行政資源,以應對包括東非,南德意志王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新奧地利王國這些東非勢力對當地的威脅。
不過,法國政府雖然對兩個新成立的哈布斯堡國家心生警惕,能做的也不多。
因為現在法國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面對日益嚴峻的歐洲局勢,尤其是重新走上擴軍武裝道路的德國,在本土受到嚴重外部危機威脅的時候,很難同時兼顧殖民地的安全。
而且1936年,還有一件大事吸引了法國人的注意力,那就是法國腹背的西班牙,局勢越發動蕩,甚至可能發生內戰。
而西班牙的局勢變化,法國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以防止西班牙完全倒向德國,對法國進行背刺。
……
達爾富爾。
尼亞拉市是達爾富爾的行政和經濟中心,也是東非達爾富爾殖民地政府所在地,當初東非選擇達爾富爾殖民地首府的時候,主要競爭的城市有兩座,分別是尼亞拉市和法希爾市。
而尼亞拉以交通,還有水資源優勢最終獲勝。
交通上,尼亞拉本來就是達爾富爾最重要的商業中心,連接埃及蘇丹地區,南德意志王國和東非之間的貿易,并且能夠輻射達爾富爾主要人口分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