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名額后,還要經過初審、復審、會評、申請決策幾個環節。
起決定性作用的會評,就是由評委專家投票,評委包括往屆杰青,大千人,院士等等,比如蘇教授作為新科院士,很可能會被邀請為評委,雖然親屬或者本單位的評委會回避,但是他有人脈呀。
這東西除了硬實力,軟實力也必須有。
楊平現在只關心自己的研究課題,其它的沒有放在心上。
什么杰青、博導、正教授、主任醫師,他一概不關心,他心里目前只有自己的研究課題。
細胞之間的架構,由二維向三維發展,這是目前課題最大的難度,楊平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生物學知識,還需要物理學和化學知識,因為細胞與細胞如何導向三維構架,非常復雜。
人工復制一個完好的組織或器官,是細胞與基材、還有細胞與細胞之間作用力協調出來的結構,人體從一顆受精卵發育為人體,為什么它們能夠按照預先設定的方向來分化細胞,而分化出來的細胞又可以按照設定的結構來搭建。
這些細胞又沒有眼睛,但是構成血管的細胞可以自動搭建管狀的血管,而構成周圍神經的細胞可以自動構建條索的神經,構成肝臟的細胞,可以自動搭建一個肝臟。
究竟誰在引導它們,又是怎樣引導的。
系統空間的積分就像電量一樣,楊平趁它還有電,瘋狂查閱各種資料,希望將這些知識綜合起來,解開其中的謎團。
目前體外培育或打印器官的幾種方法水凝膠、固體支架、磁力懸浮,而這些方式制作的細胞三架維架構載體很不均勻,構架孔洞大小不一,因此很難了解細胞如何與構架相互作用。
就算給定一模一樣的能量、溫度等外在條件,還是會有很多的微觀狀態無法復制,一些科學家創造出跟人體內一模一樣的微環境,去觀察里面細胞的狀態,觀察得到的東西會更多。
這些楊平已經做得非常好,他完全可以復制跟人體一模一樣的微環境,但還是沒有得到想到的三維結構。
楊平自己開創一條研究思路,他用正常干細胞、畸胎瘤細胞和腫瘤細胞做出三個實驗模型。
在人體內,正常干細胞是完全具備空間搭建能力的,所以一顆受精卵可發育出一個完整的人體。
而畸胎瘤具備部分空間搭建能力,比如可以在畸胎瘤里形成頭發、骨骼或者皮膚、神經組織之類的殘缺不缺的組織。
而腫瘤細胞可以說完全不具備空間搭建能力,它只能朝四周往球狀或適應外部空間環境的形態發展,這本身是一種毫無目的,沒有空間搭建能力的生長方式。
三者進行比較研究,說不定能發現一些奧秘。
巨大的系統實驗室里,無數靈活的機械手,幫助完成各種體力工作。
而系統光屏,相當于一個巨型電腦,幫助收集處理各種實驗室數據,然后隨時可以在光屏上調閱出來。
只是任何實物無法帶出空間,所有信息必須依靠記憶,才能帶出空間。
這就培養了楊平超強的記憶力,而且,楊平每帶出一些信息,記憶力就會增強一點,總之現在的記憶力跟以前相比,強悍了許多,別說整篇整篇的論文,現在整本整本的書也能幾乎毫無錯誤地帶出來。
楊平經過無數次進出系統,已經磨煉出強大的心理耐受力。
魯濱遜在孤島上可以生活28年,他也可以在空間里呆上很久,直到實驗出成果。
可是積分不允許。
積分,是這個系統唯一的短板。
目前積分持續下降,已經只有一百萬多分,無法支撐實驗繼續,楊平只好暫停實驗。
實驗在最后攻堅階段暫停,現在就等十幾篇論文爆金幣,再一鼓作氣,將實驗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