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an手術,不得不先說說法國醫生francisanan手術的發明者,這個醫生很長壽,活到了89歲。”
“1968年4月,39歲的an醫生遇到一個特殊的病例,12歲的小女孩,接診她的時候,連說話都氣喘吁吁,她6個月大的時候被發現面部與四肢發紫,6歲的時候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和杵狀指,隨著長大,紫紺與呼吸困難越來越嚴重,心跳非常快,紅細胞數量和壓積遠遠超過正常水平,我們知道,這種異常的增高是一種代償現象。”
“an給這個小女孩做心導管術和血管造影,結果發現右側心房與右側心室之間的瓣膜是完全閉鎖的,我們知道,這塊瓣膜應該是一個單向閥門,讓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而不是反過來,但是現在這個瓣膜卻不是閥門,而是一塊完全隔絕的膜。”
“三尖瓣閉鎖”有人叫出來。
“沒錯三尖瓣閉鎖”
宋子墨表示肯定。
“在當時,這種病唯一的治療手段是心臟移植,而且預后非常不好。”
“那時候就有心臟移植嗎”有個學生好奇地問道。
宋子墨一手插兜,一手拿著感應筆,在電子黑板上寫上一個時間“1967年12月,克里斯琴巴納德醫生在南非開普敦成功地進行人類首次心臟移植手術,an醫生在法國接診這例病人的時間是1968年4月,也就是4個月之后。”
“哇僅僅4個月之后,他們就知道心臟移植,技術的傳播好快呀。”
“所以醫生掌握最前沿的技術非常重要,而論文期刊是滯后的,專著更加滯后,所以我們要與世界同行保持密切聯系,隨時獲取重要信息。”
有個女生偷偷舉起手機對著講臺拍照,旁邊的女生扭頭看眼。
“你是拍黑板,還是拍宋師兄”
“我是拍黑板好不。”
“那你怎么對著宋師兄。”
“我愛拍哪就拍哪。”
旁邊的女生也默默地舉起手機。
“三尖瓣都閉鎖了,心血管的循環不就因為三尖瓣的阻隔中斷怎么病人還可以活到12歲”
“活下來總是有原因的,既然沒有門,勢必在其它地方有洞,所以這種病人一般要么合并導管未閉,要么室間隔缺損,通過這些異常通道來完成循環通路。”
“明白了。”
“為了治療這個病例,an醫生總結人經驗,發明一個近乎瘋狂的術式直接將上下腔靜脈與肺動脈吻合,完全放棄右心室。”
“他的思路很清晰既然三尖瓣已經閉鎖,導致肺循環不能正常進行,我們知道,肺動脈連接右心室,而三尖瓣閉鎖導致右心房血液進不了右心室,在這個節點上,循環被迫中斷,右心房的血液回不了右心室,那右心室哪有血液射入肺動脈去獲取氧氣”
“好吧,an醫生宣布拋棄右心室,我們直接讓心臟只負責體循環,用別的辦法來實現肺循環。”
“用什么方法直接將上下腔靜脈與肺動脈吻合,以前是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主動脈,現在我繞過阻隔的部位,直接變為上下腔靜脈肺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