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南都醫大時,張教授和實驗室的研究員們正在討論這次試驗的意外情況。看到楊平進來,大家都停下討論。
楊平坐下來:“大家繼續討論,我也是來參加討論,與大家一同分析背后的原因。”
張志偉教授說:“楊教授,要不你還是親自看看一些電鏡下的細胞圖片,然后我們再討論。”
這樣也好,起碼楊平親自驗證這個問題是否存在。隨即抽取一些樣本,他親自看了一個小時的圖片,真的沒有發現一個被感染的細胞。
從上次實驗的經驗來看,這種感染的分布非常均勻,不會存在某種偏向性集中,所以人工看圖一個小時都不能發現一張被感染的圖片,后面肯定也不會有。
但是楊平還是不放心,萬一感染存在某種偏向性集中呢,前部分的所有圖片是零感染率,而感染全部集中在后面的圖片。就像抓魚一樣,魚不一定均勻地分布在河里,捕魚者正好處于無魚區,當然不能抓到魚,但是這時不能說這條河里沒有魚。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不是沒有。這樣就造成一種假象-——所有標本沒有被感染。
科學是嚴謹的,思考問題必須盡量做到滴水不漏,任何的漏洞可能干擾思路,導致整個實驗失敗。
''怎么辦?”張志偉教授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如果是這樣,那么實驗可能遭遇失敗,因為當時的實驗感染率比較低,但是如果能夠維持感染率,利用多次的治療可以達到優良的效果。現在突然出現零感染率,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治療效果。
“我們先排除識圖軟件是否有故障,將所有圖片的次序隨機打亂,重新用識圖軟件過一遍。將以往幾次實驗的電鏡圖片全部調出來,用識圖軟件再次過一遍。檢測的時候讓軟件開發人員一起來參與分析,這樣可以檢測軟件是否有問題。如果軟件沒問題,我們從打亂順序的圖片里隨機抽取一部分,我們進行人工識圖,延長人工識圖的時間,大家今天辛苦一下。”
楊平經過一番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實驗已經進行這樣,千萬不能因為任何的疏忽才錯過重要的東西。
張志偉教授立即將工作安排下去,為了縮短實驗的時間,楊平將三博醫院實驗室人員全部調過來幫忙看圖,他們都具備看圖的素養,人工看圖的速度非常慢,一張一張地看,人多看圖的數量多,樣本數量大,得出的結論可靠性也要大很多。
實驗室所有電腦都被利用起來,大家輪流著開始對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閱讀,當機器無不能發揮作用,或者不值得信任的時候,人力是唯一的依靠,也是最后的依靠。
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也是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機器。
電腦圍成一個大圈,楊平和張志偉教授坐在圈的中間,楊平閉目養神,他在思考這個實驗還有哪些漏洞是沒有想到的。張志偉教授也沒有說話,當實驗遇上這種突然的變故時,如果這個變故是事實,不是機器錯誤產生的,這時候意味著前面的努力可能白費,這讓張志偉教授心里十分難受。
人工識圖非常傷眼力,大家為了多看幾張圖,臨時調來的眼藥水都是還幾袋子,但是沒辦法,如果樣本數量太少不能說明問題,所以大家盡量多看一些圖片。
大約到晚上十點時候,楊平看了看時間:“大家停下工作,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我們再繼續,后續穿刺和抽血標本明天也會送來,我們明天再增加一個實驗者,這樣數據更加可靠。”
本來趙宇凡與思思的實驗時間是錯開的,但是現在必須放到一起來做,讓兩者的實驗數據可以對照,防止出現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