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士也驚訝得半響說不出話,它不僅能夠區分紅細胞,還能分別來自不同的性別,而且推測出各自的年齡,死者就是五十三歲,那這個三十二歲的女人?死者的情人就是三十二歲。
這么準?這是科學還是玄說。
何主任擺擺手:“這算不了什么,要是有一滴血去做基因檢測,使用它的基因分析模型,它將人的相貌身高胖瘦都模擬出來,當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但是也差不了多少。”
真的?假的?
不過這種新技術,還是沒有正式發布的試驗品,誰也不敢保證它的準確率,破案這種嚴肅的事情袁博士是不敢用它來試驗。
“何主任,改天我我將我們病理科所有的病理切片鏡下照片全部打包送過來,你送進去,也算我給你們做的貢獻,我很想看看它的準確率。”溫儒正不服氣。
何主任說:“好,它的正確率暫時肯定不如你,但是絕對超過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病理科醫生。”
這話溫儒正愛聽,但是究竟怎么樣,到時他一定要看看。
跟人工智能比看病理切片,溫儒正的好勝心又上來了,比不過楊教授,難道比不上一臺機器?——
幾天之后,袁博士帶著市局刑偵隊的隊長提著一籃子水果來到三博醫院,在趙主任的帶領下來感謝楊平和溫儒正。因為他們通過基因檢測最后確定,確實血栓包含是兩個人的血凝塊。
最后通過排查確認,另一個人的血就是死者情人自己的血,最后通過審問,她自己交代了作案的過程,他用改造的一模一樣的胰島素筆抽取自己的血液靜置幾分鐘后,注入了死者的腹壁靜脈內,導致死者因血栓性肺栓塞而死亡,她以為已經做得天衣無縫,不可能有漏洞,但是還是被人識破。
任何高明的手段在強大的科技面前是透明的,隨著刑偵技術的發展,以后對犯罪的偵破率會越來越高。
只要犯罪分子留下蛛絲馬跡,刑偵人員就可以利用高科技進行追蹤破解,最后讓案情真相大白,再高明的犯罪也是犯罪。
溫儒正現在辦公室得意洋洋,要不是他當時火眼真精,這個犯罪分子就成功逃脫,他是當之無愧的福爾摩斯。
可是想著想著有點不對勁,當時為什么要讓他送病理切片來看?
溫儒正想來想去,好像是楊教授提了一句:“這個圖片上的紅細胞感覺有點小問題?”
莫非楊教授已經在圖片上看出兩種紅細胞,只是需要病理切片來確認?不可能吧,可是如果不是發現紅細胞的異常,那又有什么異常呢?
哎,這次還以為自己先發現的,真是既生亮,何生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