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擔心人工篩查耗費時間,可以使用南都醫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幾秒鐘可以出結果。”
會議室中有一個聲音在補充,大家循著聲音望去,是盧小五,也是研究所的哼哈二將之一,他現在語氣也是如此沉穩,真不愧是經過研究所的培訓的。
楊平心里微微點頭,他們說的其實是對的,他們全程經歷童永歉的病例之后,基本具備基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已經掌握了診斷和治療的底層邏輯。
白主任和譚主任都是一愣,尤其是白主任對張林非常熟悉,以前他就是骨科的年輕醫生,去了研究所現在有模有樣。
“我剛剛看到基因測序的報告,只有最后的報告,沒有全部的外顯子組測序報告,如果要真的弄清楚病因,取得對因治療,必須查明原因,這種疾病肯定有致病基因,只是我們沒找到而已,方法上存在漏洞。”小五這時也站起來。
張林小五做手術,如果只是一個人在臺上,可能沒人覺得他們是高手,但是要是兩人同時在臺上,那絕對是一個高手,手術水平絕對超過任何教學三甲醫院的帶組主任級別。
張林的建議如撥云見日,白主任本來拿這個病例做大討論,現在被張林直擊要害,看來沒有什么討論的必要。
譚主任扭頭看向楊平,楊平微微點頭:“他們說的沒錯,這個患者肯定有致病基因,只是在現有的標準方法下沒有找到它而已,我們再通過逐一對比一定可以找出致病基因,這個基因肯定是存在的,很可能是新突變的基因,目前這個基因還沒有出現在基因庫里面,大家要知道,基因庫里的所有基因信息是我們人為錄入的,它永遠有滯后性。”
那么張林和小五說對了,真是牛,他們居然知道這么多知識,這么難的病例被他們一下解決了,剛剛楊教授也同意他們的說法,會議室的眾多醫生對張林小五充滿羨慕之情。
這個病例就這么結束了討論?
“其實大家以后可以多使用南都醫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它在很多方面可以給我們幫助,大家有空可以參加他們的培訓班,了解它的使用范圍,比如今天這個病例,可以使用人工智能進行逐一對比,找出突變基因。”
“其實學會不難,只是大家要有這個意識,遇上疑難病例的時刻要想到診斷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數的診斷方法其實有使用范圍,就是測量工具的量程一樣,一些疑難病例已經超出診斷方法這種尺子的量程。”
張林和小五兩人拿著話筒,你一句我一句,配合非常默契,儼然一副大咖模樣,連韓主任都對這兩人刮目相看。
當初南都醫大的人工智能推出的時候,很多醫生認為這玩意不靠譜,是噱頭,沒想到研究所將它應用于診斷。
“那我們會后按照張醫生的意見去試試,其他人還有什么意見沒有?”白主任問大家。
本來大家是想討論這個病例的治療,但是不管怎么討論都是停留在對癥治療,張醫生的意見明確表示,可以找到致病基因,可以進行對因治療,現在討論對癥治療就變得沒有什么意義。
“不用等會后,現在現場可以解決問題,也給大家演示一下南都醫大的人工智能模型怎么用于診斷,你們幫他們弄一下。”楊平吩咐小五和張林。
他們立即走上講臺,張林手里拿著筆記本電腦,電腦上有人工智能模型的app。
“將詳細的外顯子測序報告調出來,然后直接輸入大模型,讓它們幫助我們一個一個去核對,它肯定能發現變異基因,這種情況不可能不存在致病基因。”張林和小五一邊操作一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