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能有這種感悟的一定不是年輕人,年輕人只想著振翅高飛,恨不能脫離父母的管控。
陶淵明寫這首詩的時候自稱三十啷當歲,實際嘛,唐植桐也不知道,但這句詩真切反映出了部分老年人的心態。
對于張桂芳的不樂意,唐植桐是理解的,但理解歸理解,能搬還是得搬。
“媽,我奶奶當年從門頭溝搬到這邊,您搬的好不好?”即便是得搬,唐植桐作為一個兒子,該疏導還是得疏導。
“當然好了,門頭溝是什么地界,能跟城里比嗎?”張桂芳回答的理所當然。
“按四九城的老話,東富西貴,南貧北賤,咱這屬于又貧又賤的地界,咱搬到內城去,您是不是要比這邊好?”上一回已經從面積上勸過母親了,唐植桐這次又換了個角度。
“你挖好坑,等著我踩呢?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現在已經比以前好多了,咱這邊修了路、通了車,也有自來水了。”聽兒子這么,張桂芳笑了,不過臉上還是有擔憂,“內城興許比咱這邊好一點,可那邊不是富人就是官,恐怕不好相處吧?”
“咱這邊在建設,內城也沒有停步不前,是這個理吧?
您不用擔心不好相處的問題,您見過哪個干部不好好跟百姓話的?
再了,您兒子大也是個干部,您兒媳婦也是干部身份,誰還能怎么著您不成?
您放一百個心,內城肯定比外城要好,要不然當年萬家選宅子的時候也不會放著旁邊的四進大院不住,跑西石槽住兩進院了。”
雖然老萬爺倆已經進去了,但這都不影響唐植桐拿他們舉例子。
老年人的思維比較固執,有時候破了天,都不如用身邊的人和事打比方來的有效果。
“倒也是這么個理兒。”果然,有老萬家珠玉在前,張桂芳勉強的點了點頭。
“還有鳳芝上學的問題,如果咱換宅子,鳳芝也得跟著轉學,內城的重點學校多,師資力量強。
就拿敬民來吧,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出游、參觀、觀影等活動,能有效的開拓學生的眼界,咱這邊有啥?在胡同里跑一跑就當上體育課了。
兩邊的差距很大,鳳芝去了那邊能漲不少見識。”
唐植桐又祭出了學區房的概念,普通百姓家為了孩子,最值得投資的就是學區房。
很多中介賣房的時候往往會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由勸客戶買房,可唐植桐覺得這句話就是扯淡。
對于普通家庭來,別人家孩子的起跑線就是自家孩子的終點線,比賽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拿什么跟人家比?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事情壓根就沒法比,但學區房不太一樣,學區房綁定的是教育資源。
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在設施、教育投入上相差非常大,普通學校難得一見的高級職稱在重點學校一抓一大把。
進了重點學校,不求孩子學習能有多拔尖,只要孩子能學會獨立思考,學區房的價值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