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字都未取,就已喪父,遭逢大變,甚至比許許多多出征的兒郎年紀都要小。
百姓悲慟的哭聲更大了。
一個略胖的中年婦人,她面色焦黃,眼睛已腫的像是核桃。
可她道“世子胡人殘虐,占我北地,屠戮我漢人,我兒雖死,猶以為榮。大郎戰死,尚有二子,二子死,尚有幼孫,愿追隨世子,殺盡胡賊”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也用蒼老枯瘦的手拭淚,“叟雖年邁,倘若兒郎死盡,猶可握刀,不叫腌臜賊人猖狂”
魏成淮沒說話,他在冰天雪地的冷硬青石板上跪著,雙手交疊,對著眾人鄭重拱手,緩緩拜地,以額觸手。
再抬首時,即便他跪向無數被士族視作卑賤存在的庶民百姓們,可他因此而錚錚,傲骨立于天地。哪怕他頓首于雪污,可他皎潔勝明月。
他說“家國艱難,故土不存,成淮在此立誓,請諸位見證,我愿承繼先父遺志,有生之年,漢家鐵蹄必破胡人七族。”
他目光灼灼,毅然堅決,面無表情。
混肴在人群里的崔舒若,看著皚皚白雪下的魏成淮,天地之大,他獨一人孑然而行。
當初,正是七胡聯手霍亂中原,奪取北地。
他已經有了來日殺伐決斷,可止胡人嬰孩夜啼的定國公雛形。
頂天立地的漢家英雄。
崔舒若看著定北王的棺槨,也垂首一拜,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可他為北地百姓戰死是真,那么他便值得欽佩。
她目送魏成淮和定北王的棺槨在大雪中漸漸遠去,直至再也看不見,才帶著婢女回到馬車上。
從魏成淮回來以后,崔舒若就在等定北王的喪禮。
可足足三日,一點消息都沒有,她大概能猜到,是老皇帝那又出了什么問題。
到了第四日,終于才傳來一道圣旨,卻是說定北王統率無方,害得北伐大軍分崩離析等等。老皇帝竟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了死去的定北王。
其實真相如何,只有老皇帝自己清楚。
他派去內監監軍,頤指氣使,明明不懂兵法,還瞎插手,后來更是重重責打一位刺史的獨子,想要立威,結果人家回去以后高燒不止,直接一命嗚呼。
害得那位刺史離心,其他人也心懷不滿。
后來糧草分配不均,加上其他小事摩擦,漸漸就生了嫌隙,不過是羯族稍作挑撥,就成了最后的模樣。
也許定北王有過錯,可絕對當不起老皇帝圣旨里的斥責。
但圣人執意如此,旁人又能如何
在圣人眼里,他迫切需要一個替罪羊。到了如今這個地步,即便打不下北地,他在建康也能待得舒舒服服,所以絕不能為了北伐失去南邊民心。
反正定北王已經死了。
對于老皇帝的做法,出于各種政治考量,最終大世家們都沒有阻攔,其余人自是不必說。
但也有不少人是敢怒不敢言,或是物傷其類。
譬如齊國公,就在老皇帝下了這道圣旨以后,在雪中練了一日的劍,武將本就是刀口舔血,死后連該有的哀榮都沒有,豈不叫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