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之內,我依舊會履行好身為尹東道場之主的職責,但就如我剛剛所說的,最晚5年之內,我就會退位讓賢,卸下手頭上的一切俗務,專心致志地將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那偉大的使命之中”
“使命”近藤勇呢喃,“什么使命”
尹東大藏的唇角揚起一絲自豪的笑意,他一字一頓地道
“尊王攘夷”
尹東大藏的話音未落,青登的眉頭就霎時皺了起來。
他不著痕跡地繃起全身肌肉,沉聲問尹東大藏
“尹東先生,你是尊攘志士”
也不怪得青登會作此反應。
在親歷過以討夷組為首的那幫瘋子,所整出的那一系列幺蛾子后,青登對“攘夷”一詞已有應激反應。
“仁王閣下,您別誤會。”
注意到青登的臉色突變的尹東大藏,連忙擺了擺手,以最快的速度撇清自己與“激進攘夷派”的關系。
“我雖是尊攘志士,但我是正兒八經的志士,不是討夷組那種借大義之名,行殺伐之實的瘋子。”
這時,向來不問世事,一門心思全撲在修殊劍道與吃甜食上的總司,以天真爛漫的口吻問道
“尊王攘夷這是什么意思”
總司的話剛說完,尹東大藏頓時來了精神
“問得好”
尹東大藏挺直腰桿,音調高了幾分,擺出一副教書先生的作派。
“尊王攘夷原是唐土的一句典故。”
“唐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霸主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尊奉周天子為中原之主,舉兵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蠻的大舉入侵”
若用21世紀的時尚術語來形容那么“尊王攘夷”就是日本時下的最熱門新詞。
“尊王攘夷”這句口號因極其突出的泛用性,自春秋戰國之后,逐漸演化成具備復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原、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永嘉六年1853年,美利堅海軍準將佩里率艦隊來日的“黑船事件”爆發后,日本涌現出2種思潮“尊王論”與“攘夷論”。
“攘夷論”很好理解,就是把西方諸夷一個不剩地驅逐出去,讓日本回到閉關鎖國、孤懸于世界之外的狀態。
而“尊王論”這股思想其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朔到日本的第一個武家政權鐮倉幕府時期1192年1333年。
是時,天皇的政治實權首度被武家徹底奪走,從此之后至現在基本就沒有將權力再拿回來過。
雖然在政治上,天皇被邊緣化了,但因特殊的國情,天皇在文化、精神上的影響力一直很強。
這也就是為什么武家政權換了一個又一個,卻一直沒人去廢黜菊花家族。
因此,受皇室這特殊的精神感召力、文化號召力的影響,日本的歷朝歷代都不缺忠于皇室、想重振京都朝廷雄風的人。
歷史上,在這些朝廷忠臣的協助下,天皇曾差一點點就拿回了治國理政的大權。
“黑船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江戶幕府的權威。
上至藩國大名,下到普通的老百姓,無數人對江戶幕府的實力、對德川家族是否還有那個治理國家的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這讓那些信奉“尊王論”的人看見了千載難逢的重塑天皇與京都朝廷權威的歷史良機
一時間,“尊王論”甚囂塵上。
尊王、攘夷按理來說,這兩種不論是含義還是主張都八竿子打不著的思想,應該沒可能會產生聯系才對。
但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就是這么地出入意料。
想尊王的人也好,想攘夷的人也罷,他們的斗爭矛頭皆指向同一個目標江戶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