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文妙真人執意修道,觸怒圣人。圣人賜下道號后,白閣老就是再把兒子抓回來,也無濟于事。
馮氏正當盛年,卻經此慘事。婆婆顧老夫人深覺對不起兒媳,白閣老也只當兒子死了,讓兒媳自愿改嫁也可,由白家一直供養也可。
鬧出那樣的事來,就算白家愿意供養馮氏一輩子,馮氏父親也是不愿意女兒吃這個悶虧的。
顧老夫人千挑細選,為二兒子擇了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就是想著次子一貫愛好詩文經學,為他娶個詩書氣的妻子,夫妻二人也能相守一輩子。
不想文妙真人一意修道,硬生生把一樁好姻緣結成了怨偶。直到現在,馮老先生還是不愿意見白閣老。白閣老自家也沒臉去見親家,等百年之后,到地下再算這一樁恩怨吧。
馮家不愿意馮氏大好年華獨自生活,顧老夫人便和陸氏一起,為馮氏尋摸一樁好婚事。
那時候城陽伯世子喪妻正欲再娶,顧老夫人和陸氏左看右看,城陽伯世子只比馮氏大一歲,年紀上頗為合適,樣貌也般配。
陸氏請當時還是令國公世子夫人的好友出面,又請父親說動當時尚在人世的令國公,請令國公去和老城陽伯說合。
顧老夫人從公中取出一大筆銀子,添到馮氏的嫁妝里,又拿出了幾個值錢的產業,還有土地田畝,一并賠給馮氏。
陸氏在請人說合之前,專門問過馮氏愿不愿意改嫁,把好壞都和馮氏說盡了。
壞處是城陽伯世子先前喪妻,這番是再娶。日后日子過得如何,且還是未知數。好處是二人年紀相差不大,城陽伯世子風評不錯,不是那等酒色之徒。且城陽伯和令國公一樣,都是開國以來流傳到現在,有世襲罔替的伯爵爵位。嫁過去就是世子夫人,以后若有子嗣,便是下一任的城陽伯。
陸氏還對馮氏保證,要是以后城陽伯世子待她不好,只管去找她,亦或者去找陸太傅,都會給她做主,平原陸氏就是她第二個娘家。
馮氏想想跟死了一樣的丈夫,咬咬牙,應了。
如今馮氏和城陽伯育有兩子,公公老城陽伯五年前過世,享年六十七,算是高壽。老城陽伯算是晚年得子,答應給兒子娶馮氏為繼室,也是看在多方面因素上。
直到馮氏生下第二個兒子后,老伯爺才含笑九泉,臨了前把整個伯府都交給了兒子和兒媳。
陸氏還未出屋門,轉身對令國公夫人嘆一句,“到底是我當年沒照顧好她。”想起馮氏當年歡歡喜喜地嫁進來,還喚自己大嫂,陸氏的心就一揪一揪地疼。
改嫁對馮氏而言真的是好結果嗎若城陽伯世子并非良人,那馮氏的后半輩子豈不是更加難過這些陸氏都不敢去想。幸好這么多年過來,證明馮氏當年的決定沒有做錯,她與如今的丈夫也算恩愛,她的長子已經請封世子,便是以后的城陽伯。
陸氏穩穩神色,換了笑顏,她知道馮氏是來看女兒的,連忙出去迎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