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由于他們沒有破壞直播設備,觀眾都看到了這場演講。
有人因此沉默,或許正在反思前段時間的行徑;有人越發憤怒,更加無所不用地在彈幕里瘋狂攻擊。
只是指揮系的考生們都不再在意了。
被彈幕攻擊太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麻木,甚至詭異地共情了林逾的心態。
左也是錯,右也是錯,索性就這樣錯下去也不賴。
楊全恩不動聲色走近林逾,碰了碰他的手背“要表態嗎”
如果這時候表明支持高持,應該會有不少人心動。
出乎意料地,林逾居然搖了搖頭。
“你不表態”楊全恩皺起眉毛,才發現他的手指一直在僅自己可見的光子屏幕上飛速運動。
楊全恩不知道他在忙碌什么,但已經習慣了對林逾的信任,觀望片刻,他也沉默地站在一旁,等待林逾的反應。
對于高持的提議,人群里開始小聲討論起來。
慫恿大家一起棄權的主張是林逾提的。
他給出的理由是“拆屋效應”,指揮系的大家都很了解這一理論,知道越是過分的要求越不可能得到主考方的同意,最終趨向折中時才有可能達成真正的目的。
因此高持也效仿林逾,立足于“拆屋效應”,以一起棄權為“屋頂”,暫停直播為“開窗”。
這樣的提案的確很有可能得到指揮系的認可。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成了林逾的一枚棋。
林逾的確在應用“拆屋效應”,只是他選擇的“屋頂”遠比高持更加大膽。
謹慎小心的指揮系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慫恿的
八十一名指揮,沒一個不是人精。想要組織一場浩浩蕩蕩的反抗,至少要半數以上的指揮愿意豁出去參與。
而且誰也不能打包票,四十多名指揮的聲音就一定能引起主考方的重視。畢竟主考官里還有佐伊艾爾這樣堅決維護規則的存在,考生們一旦過激,反而可能激起她更大的不滿。
畢竟佐伊是能一把掐住考生咽喉的。
所以林逾的目標并不是這些指揮。
而是不會被佐伊掐住咽喉,不受規則制約,卻能最大化影響規則的觀眾。
其實指揮和觀眾是一樣的。
十個指揮里或許能有一個人認可并發聲,可ta會被鎮壓,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然而同比例之下,一億個觀眾里就有一千萬會發聲。
即使減少到一百萬、十萬、一萬
每人發送十條彈幕,也足夠在主考方岌岌可危的心理防線上重重地再踹一腳。
因此,林逾選擇的“屋頂”是“開除所有考生”,留下的“開窗”則是“對反抗的考生予以處罰”。
處罰吧。
就把這些搗亂的考生罰去實地考區。
考生的聲音不被重視的話,就讓他們聽聽更加激烈的聲音。
輿論是一把雙刃劍。
而林逾徹底懂得了如何運用這把劍。
以高持的演講為餌,他將釣起更多的利劍,一起殺向高高在上的主考方,和某個背地里不敢見人的元兇。
在僅他可見的光子屏幕上,林逾正匿名發送著一條又一條的拱火彈幕
“這真的沒法忍啊”
“高持是在公開挑釁主考方了吧,主考方這還不管,別太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