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無論是老孟頭藏有私心,又或者戀棧不舍,面對知縣和縣丞兩位老爺,總歸會是哆哆嗦嗦欲語還休的把自己那點子小心思彰顯無遺。
可沒曾想,老孟頭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反倒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什么也不肯說,但就是把著仵作這職務不放。
這也不是什么多好的職務啊,跟三班衙役一樣,都屬于吏籍,雖然不是賤籍,但無論是本人還是后代,想要參加科考也總是容易被區別對待,這也是為何程煜現在的吏籍明明可以直接參加科考,可包知縣和龐縣丞都表示要替他改籍的原因。
當然,老孟頭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他本人當然不會想要參加科考什么的,他又沒有正經的后代,收了個義子,原本以為爺倆關系還不錯,現在看來這爺倆也是各有各的小九九,或許在老孟頭的眼里,仵作雖然不是什么正途,但好歹是一份正常的職務。
可這樣就更加奇怪。
明朝和清朝不同,清朝的吏籍干脆直接就是賤籍了,而明朝的吏籍,總得說來卻是在良籍之中的。但良籍,也會被人分個三六九等。
良籍總的來說,包括皇親貴胄,高官達人,以及普通的民戶等等。
而民戶,簡單劃分就有軍、民、匠三大類,細分就太多了,而其中有兩條,一條是醫戶,而另一條就是包知縣和龐縣丞不斷提及的吏籍,其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弓兵皂隸鋪兵戶。
弓兵皂隸鋪兵戶,都不屬于朝廷委任的正式職務,而歸屬于地方武裝力量,由各州縣衙門自行委派以及管理。
弓兵就是負責地方上巡邏和管理治安等事務的兵士,和捕快的職責有較大的重合,但這些人,屬于地方軍隊管轄,和縣衙屬于對地方的雙重管理。
而皂隸就不用說了,正是指的地方官府的各類衙役,也就是程煜現在的身份。
鋪兵屬于驛站系統管轄,主要負責文書的傳遞等等事務,擱在今天,大概就算是郵局的編制吧。
仵作,作為地方官府的胥吏一員,自然是歸入到這個戶籍當中的。
這些所有的戶籍,在明朝是世代相傳的,不能輕易脫籍移籍,但明朝主要有幾種方式可以改變自己的戶籍。
其一,當然是良籍之中只要得中科考,哪怕只是最低級的生員,也就是還沒有進入到正式的科考中,只是取得了可以參加科考資格的身份之后,其戶籍就可以從民軍匠這些,直接更改為儒籍,也叫生員戶。儒籍在明朝,毫無疑問就是普通民籍里比較高大上的一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