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呢,就是普通民籍,有可能會被選中成為吏籍,也就是弓兵皂隸鋪兵這三者之一。
再有就是花錢找路子等等,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不太好的戶籍更改為比較好的戶籍,以便讓子孫后代能夠更讓人瞧得起一些,整個家族在今后的歲月里,也會活的更好一些。
仵作這個職務,擱在現在基本上就相當于法醫了,雖說那個年代的仵作手段比較單一,但一個合格的仵作,基本的醫術還是要充分掌握的。
而在明朝,醫生大夫這個行業,也有個專門的戶籍,叫做醫戶。
毫無疑問,醫戶這種階層,在任何時代,不能說是高人一等,哪怕進不了士大夫階級,卻也絕對是無限接近士大夫階級的那一類。畢竟,醫生必須識文斷字,不讀四書五經你總得鉆研醫書藥書吧?只要是醫生,算半個書香門第肯定不錯,尤其是那些技術高超的醫生,無論是在其他朝代還是在明朝,那地位都是相當之高的。
明朝的醫生大夫這個行業,簡單來說,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最普通的郎中,只要你是醫戶,扛個幡兒就能四下游醫,大病肯定不行,但小毛小病的,賣個糖藥什么的,還是沒什么問題的。
而第二類,叫坐館。
坐館聞其名,便可知道你首先得有個館,倒不一定非得自己開個醫館,畢竟在明朝,醫生這個行業可謂是中國封建朝代當中最為規范化的了。不止是設立了跟醫療相關的,諸如太醫院、衛生署、養正司之類的官方機構,民間同時還有義堂、草藥齊庫等地方機構,最關鍵的,是由于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使得醫生這個行業,幾乎已經出現了最基本的持證行醫,即便是醫戶,也是需要通過一定的考試之后,才能真正上崗的。這就是坐館大夫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個游方郎中,只要通過了基本的醫生的考試,幾乎就一定會有地方上的義堂或者醫館之類的機構邀請其加盟,然后將其的行醫執照和其大名都掛在館內,病患一進門就能看見,想要找哪位大夫看病,只需要找到對應的牌子按圖索驥就可以了。這其實,已經有點兒像是現代醫院的掛號制度了。
成為了坐館大夫之后,一旦收獲了名聲,官宦富戶就會趨之若鶩,甚至于,會引起官府乃至皇家的注意,被選拔進入到太醫院、養正司等官方機構。而一旦進入到這些官方機構,那可就是搖身一變,從醫戶變成官員了,就好比明朝最高級別的太醫,好歹也是個正五品的品秩,哪怕最差的御醫,也有正八品,跟龐縣丞品秩一樣了。
當然,成為御醫,有了官階品秩,但終究也不是什么大官,可這些大夫,從此以后服務的對象就是皇親國戚以及各級官員了,來往走動的當然也是士大夫階層。毫無疑問,這對于其子孫后代是有著相當大的好處的,從此走入仕途,成為真正的士大夫階層也有相當的可能。
當然,醫戶不是說你找個醫生學醫三年五載,就可以走街串巷賣糖藥看小病的,你首先得投胎到這樣的人家,獲得一個基本的戶籍。
游方郎中沒什么,可坐館又或者成為了御醫的那些大夫,他們顯然不可能再是孤家寡人,他們手下有學徒,有藥童,有一應的仆從。而這些人里,耳濡目染的,若是有心鉆研,學些醫術也很正常。
但大多數人并不會真的去學,因為戶籍的限制,你學了大概率也就是替自己家里人看看病,甚至街坊鄰居病了你都不敢亂看,一旦讓官府知道了,那是要受到懲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