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困擾著全世界絕大多數主辦方的問題,也是95的音樂節項目都不賺錢,甚至巨虧的根本原因。
許多人總是會把音樂節想得相當美好,找一幫知名音樂人,過來演個兩三天,就能往腰包里塞八位數的現金,樂樂呵呵地分賬回家。
現場的人頭攢動,與旋律的振奮激昂,讓主辦方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音樂節可以為樂迷們打造一個極致美好的幻境,但現實絕對不是可以肆意妄為的烏托邦。操作一個幾天內營收數千萬美元的大盤,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過硬的業內關系,和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無異于癡人說夢。
有的主辦方,三個條件缺了兩個,原本能賺錢的項目只能打平。有的主辦方,三個條件只有一個,看起來很有希望的音樂節最終卻只能錄得赤字。而更多的主辦方,是三個條件一概沒有,全憑一腔熱情下海,最后被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方各砍一刀,投入一千萬美元,最后能回來一百萬,都值得開香檳慶祝了。
幸運的是,上述情況,并不是韓易所需要面對的局面。對于他來說,這三者,他兼而有之。
資金實力,哪怕toorrond和edc背后的niac加在一起,都拿不出韓易銀行賬戶和投資基金賬戶里放著的現金。業內關系,超過三億美元鋪設的網絡里,drdre都不能算是主角。運營團隊,瀚現場一個項目沒做,就能挖來數個ivenation與aegive培養了十幾年的高管。
再加上拉斯維加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活躍的演出市場,萬圣節這個優質的黃金檔期,前后兩三個月內華達州大型音樂節活動的匱乏,以及韓易本身對音樂產業充分且全面的了解,adcity要是能辦到虧錢的地步,那才是咄咄怪事。
這次音樂節邀請的二十四組嘉賓,幾乎可以說是2016年歐美樂壇能夠拼湊起來的最強陣容之一。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保障adcity的大部分票房了。
這就是演出市場的現實,從盈利能力和盈利概率上來說,整個行業按照藝人的級別與知名度,呈沙漏型分布狀態。
什么意思呢
知名度較小的獨立音樂人或者剛剛出道的主流藝人,雖然只能演ivehoe,每場演出就200300張票,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沒有保底費用。也就是說,他們能賺多少錢,完全跟票房成績掛鉤。按照新人最高可以拿到的60分成來計算,賣1000美元,就賺600美元,賣100美元,就賺60塊錢。對于主辦方來說,這種分成模式最為安全,雖然利潤較少,但至少不需要提前給演出費,每場基本都能保證不虧損。
哪怕有些新人能拿到所謂的“guarantee”,基本上也都是一次性費用,意味著他們沒有辦法再去分后面的票房。只有本地知名度的藝人報價一般250到1500美元一場,哪怕每晚能固定賣出去一千張門票的這種,小有名氣的地區性藝人,最多也就是5000到10000美元的酬勞而已。
絕大部分中小型的主辦方,主要的收入來源都是這種一千人規模以下的演出,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力只能支撐一千人規模的演出。洛杉磯的hoyoodadiu能容納三千人,場租總成本加在一起也不超過五萬美元,哪個主辦方咬咬牙都能出得起,但做一千人賣一千張票,跟做三千人賣三千張票,需要承擔的財務風險不可同日而語。
每月做兩到三場演出,每次賣一千張票,按照五十美元一張門票的平均價格來計算,再加上酒水銷售和其他收入,大概能做到十六七萬美元的營收,給藝人三萬美元演出費,再把場地費用和人工成本支付完畢,最終能落到口袋里的凈利差不多四五萬美元,對于較小的演出公司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了。
而再往上面走一點,是什么情況呢
三千到一萬人的場地,意味著你需要一位知名度足夠,但又沒有知名到可以演體育館的藝人來擔綱演出嘉賓。換句話說,你需要的,是一個吊在三四線左右徘徊,這首單曲進了biboard榜單就能多賺點,下首單曲如果沒進,商業價值可能就會蹭蹭往下掉的藝人。
光聽這個描述,就知道這些藝人的狀態有多么不穩定。打個比方,你預訂了desiigner半年后的一場演出,如果他在這半年內持續發力,人氣和知名度都在上漲,那么賣出幾千張票肯定不成問題。但如果他就此沉淪,發布的新單惡評如潮,私生活也是丑聞不斷呢
要是這種規模的演出打了水漂,那可就不是幾萬美元的虧損能止住的了。
因為,能賣出三千張門票的藝人,一般演出要價在20000至50000美元左右。如果是做萬人左右規模的體育館,那差不多得在十萬美元的區間。再加上比ivehoe和夜店演出要求高得多、人數也多得多的舞美團隊和搭建團隊,稍有不慎,就能虧出幾十甚至上百萬美元。
麥迪遜比爾和碧梨艾利什目前正在跟的futurenothetour巡演就是這樣,萬人體育館,兩個頭牌嘉賓,每個的演出費都在十萬美元左右。票賣得完,主辦方能賺個幾萬美元。票務銷售不及預期,那就虧損個十幾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