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眾人喝一盅酒,白馬羌王楊興接著道“漢人稱因吾部落早期在益州廣漢屬國陰平道文縣白馬水白馬峪河流域,故漢人稱吾為“白馬羌”或“白馬氐”或“廣漢羌”。白馬水東流入羌水白水江。
陰平道、甸氐道西北都是吾部落領地,最初大本營設在陰平道兩水合流處,大漢設陰平道縣府后,吾部落大本營向西北遷移到此處,非官府管轄區,依白水南岸桓水白龍江而居。
吾部落北部以洮水與鐘羌分界,北岸為鐘羌的地界。從白水源頭正北向直到洮水這個分界線是吾部落與參狼羌的分界線。
吾重點講與吾部落有關的西戎。
西戎是周朝對西邊人的統稱,姜戎就是四岳的后裔。而周朝之前的商朝稱西邊的人為羌人,羌和氐都是西戎之后的稱呼,也有三苗說。后來,秦國滅西戎八國,一說十二國,一說十四國。西戎人大部分融入秦國,一些部落散居西部各地,成為羌、氐。
氐部落以農耕為主,畜牧為輔,住板屋、圍土墻,用漢姓名,另有小名和氐名、有氐語,無文字,民大都懂漢語,喜貿易,衣物接近漢服但更干練簡潔,編發。
氐部落起的漢姓有楊、呂、齊、強、蒲、王、茍、毛、竇、田、曹、余、蕭、李、茹、嚴等漢姓。氐名有而惹、陪都卡、楊角草、嚴茹氏、熱則氏、陪茹氏、斜茹氏、嚴茹氏、娃魯氏等等。漢人也有按服色稱吾等氐部落為青氐、白氐、蚺氐等。
前漢朝在十三個氐族聚居區設置的道、縣有河池縣、武都道、氐道、故道、平樂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陰平道、剛氐道、湔氐道、略陽道。嘉陵道嘉陵道,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蜀的棧道,為蜀道北段的主要線路之一。
本大漢朝嘉陵道、循成道、平樂道三道取消,嘉陵道與沮道合并為沮縣。平樂道原在上祿縣。循成道在平樂道西。故道就是陳倉道。
氐部落分布有,略陽縣南清水氐楊氏部落;
早年從武都郡遷入漢陽郡略陽縣西南臨近渭水一帶的臨渭氐蒲氏部落和呂氏部落;
原在略陽后遷到漢陽郡阿陽縣興國城略陽氐呂氏部落;
益州廣漢蜀國陰平道陰平氐強氏部落;
三輔右扶風隃糜縣隃糜氐齊氏部落和右扶風汧縣汧氐部落;
武都郡河池縣河池氐竇氏部落;
武都郡下辨縣下辨氐雷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