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授給坐鎮藍田的楊定鎮南將軍是表示拱衛長安南部。
據傳朝廷要將鎮南將軍印轉授給荊州牧儀同三公成武侯劉表。
朝廷有意任用劉表來假節督交州、揚州、益州三州的軍事。鎮南之意名符其實。
楊定本不樂意交出鎮南將軍印,李傕說服圣上加楊定開府,權力如三公,楊定才欣然領安西將軍印。
在地震、旱災、蝗災、日食過后,朝廷下詔改元,從初平五年度為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獻帝加元服。
帝追尊母王美人為靈懷皇后,改葬文昭陵,儀式與敬陵、恭陵相同,并派遣光祿大夫都鄉侯皇甫嵩持節行司空事奉璽綬,命王美人之兄奉車都尉王斌與河南尹駱業負責動土事宜。
事畢,王斌返回長安,升遷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戶。改光祿大夫都鄉侯皇甫嵩為太常。
但王斌沒過多久就病逝了,獻帝贈予彼前將軍印綬,派謁者監護喪事。長子王端襲爵為都亭侯。當下,幽州公孫瓚為前將軍。
七月長安城中,尚書賈詡的母親的馬車在集市上被不明黑色煙霧驚嚇翻車跌倒身故,賈詡辭去尚書職,無心政事,專心丁母憂。李傕表賈詡為光祿大夫,乃一閑職。
朝廷任命朱儁代理驃騎將軍,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三輔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是時粟米一石五十萬錢,豆、麥一石二十萬錢,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帝避正殿請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輕系。
帝派侍御史侯汶從太倉取米、豆,為長安城饑民作縻粥。帝查實侯汶克扣,收侯汶,杖五十。自此之后,饑民大都得到接濟。
時值各州大旱,個別州出現蝗災,莊稼顆粒無收,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三輔大饑荒最嚴重,李傕、郭汜等部缺糧,縱兵搶掠,三輔漢望族紛紛逃往益州、荊州。
左馮翊漢望族各家丟下的約六萬口東羌奴無人看管,在雷元、雷頓二兄弟帶領下起事,攻打左馮翊郡的,有兵卒一萬二千。
八月,李傕派郭汜和樊稠出兵進剿,斬六千兵卒和雷元、雷頓兄弟,東羌奴投降。
李傕命將剩余的五萬四千口東羌奴驅趕到右扶風郡漆縣和左馮翊郡栒邑縣,填補兩縣人口。
各地傳來非常恐懼的大饑荒消息
三輔民謠曰“雖有千黃金,無如吾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值。”
冀州滿市黃金而無斗粟,餓者相食,人謂之語“虎豹之口,不如饑人。”
荊州,一斤黃金兌一斤粟米,尚且兌不到。
江淮有童謠曰“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貴于金。”
世人不論貧富,人人自危,一不留神被饑民逮去吃了
三輔遍地盜賊,大批還活著的望族和庶民逃往益州和荊州。
益州方面
議郎河南尹人龐羲x,素來與劉焉友善,護送劉焉的幾名孫輩進入益州。
綿竹發生史無前例的天火,劉焉的城府被焚燒,所造車乘也被燒得一干二凈,四周民房亦受其害,劉焉不得已將州治所從綿竹遷到成都。
益州太守審長賓病故,劉焉調親信廣漢屬國都尉高頤繼任益州太守,益州郡落入劉焉手中。
益州郡是益州南部三郡的中間那個郡,益州郡西邊的是永昌郡,東邊是牂柯郡。
劉焉派巴郡安漢縣人陳實代理廣漢屬國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