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河內太守張楊素來與呂布友善,欲發兵救呂布,路途遠,不能達,乃出兵河內與東郡交匯處,河水黃河東岸的貿易市場東市,遙為之勢。
十一月,張楊部將楊丑殺張楊以應曹操,別將眭固又殺楊丑,領其眾去北面投靠袁紹。
張楊性仁和,對下人無威刑,故遇難。
荊州方面
劉表與袁紹結盟約。荊州治中鄧羲諫劉表,劉表仍認袁紹為盟主,鄧羲以疾病為由而辭職。
長沙太守張羨,性屈強,劉表待之無禮。長沙郡臨湘縣人桓階說張羨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以拒劉表,遣使附于曹操,張羨從之。
劉表忽失三郡,忙調兵去南部平叛,荊州北部支援張繡的兵力幾乎被抽調一空。
揚州方面
孫策遣其正議校尉張纮向曹操獻揚州特產,曹操欲撫之,于是接受禮物,上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以弟女配孫策弟孫匡,又為子曹彰娶孫賁女;禮辟孫策弟孫權、孫翊;以張纮為侍御史。
袁術以周瑜為居巢長,以臨淮魯肅為東城長。周瑜、魯肅知袁術終無所成,皆棄官渡江從孫策。
孫策以周瑜為建威中郎將。魯肅因家留在曲阿。
曹操表征王朗,孫策遣王朗還許縣。曹操以王朗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袁術遣間牒特使送印綬與丹陽宗帥祖郎等,使鼓動山越人,共圖孫策。
劉繇奔豫章后,太史慈遁于蕪湖山中,自稱丹陽太守。
孫策已定丹陽郡宛陵縣宣城以東,唯涇縣及涇縣南部和東部六縣未服,太史慈進住涇縣。山越依附太史慈的人眾多。
于是,孫策親自帶兵直插丹陽郡陵陽縣,擒祖郎。祖郎歸降。
孫策封祖郎為將軍府門下賊曹。
孫策又揮軍北上,討太史慈于涇縣勇里,擒之,解縛,太史慈降。
孫策封太史慈為將軍府門下督。
孫策軍還,祖郎、太史慈俱在前導,軍人以為榮。
劉繇卒于豫章時,其舊部尚有萬余人。
眾人欲奉豫章太守華歆為揚州刺史。
華歆認為此乃非人臣所當為。眾人守之苦求連月,華歆還是不答應。
聽聞其眾未有所附
,孫策命太史慈前往豫章郡撫安。孫策左右皆曰太史慈必北去不還。
太史慈在約定的六十日期內而返,稱華歆只自守郡治所南昌縣縣城;丹陽人僮芝占領廬陵縣;海昏縣繚水上游一帶有番陽民帥別立宗部,不受華歆節制。
孫策撫掌大笑,似有吞并豫章郡之志。
幽州方面
袁紹連年攻躲在超大型高臺樓櫓式易京塢堡中的公孫瓚,不能克,以書諭之,欲和解和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