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衙門一樣,天下學校的建筑格局也都差不多,都是太祖高皇帝設計的標準化建筑。
林大官人走進無錫縣學的時候,對左右護法笑道“我這個文化人,連蘇州本地府學縣學都沒進過,反倒先進了外地的縣學。”
一般情況下,縣學肯定不能隨意出入的,但今天“大佬”公開講學,就半放開了。
林大官人穿著青衫,打扮上像個讀書人,門子也就沒攔著。
他來的晚了,講學已經開始了不知多久。
但無所謂,林大官人又不是來聽講的,他的動機其實是“獵奇”。
就像是參觀著名旅游景點一樣的心態,看看未來東林黨領袖和締造者們都是什么模樣。
在這個時間點,初期東林八君子應該大部分都在無錫縣,還有兩個是隔壁武進縣的。
明倫堂月臺上的正中間,正在講話的人是個三十六七歲的圓臉中年,胡須很長,垂至胸間。
不用問就知道,這位肯定就是顧憲成了,客店掌柜所鼓吹的“正道真儒”,也不知道這個名號是誰想的。
在顧憲成兩側,坐了四個人,肯定都是與顧憲成關系比較近,又有一定地位的人。
根據歷史資料推斷,大概其中有顧憲成的弟弟顧允成,顧憲成老師的孫子薛敷教,以及同鄉密友葉茂才。
目前這些人年紀都在三十左右,而且未來兩科內全都會考中進士,上榜率百分之百,比宰輔公子還高。
還有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必定就是被譽為“天下士”的高攀龍,二十一歲就中舉的神童。
以上這些人,都是以后東林黨初期八君子里的人物,早期東林黨的核心人物。
所以有些人說東林黨不搞朋黨、不是“黨”,就是個笑話。
不然為啥早期東林八君子里六個無錫的,兩個隔壁武進的,大都和顧憲成沾親帶故
不然為什么東林八君子里的人,在如此殘酷的科舉淘汰率下,能夠兩三科內全部考中進士,百分百上榜
當然可以也看作是巧合,坐在月臺上的未來東林君子們人人都是堪比宰輔公子的科舉天才。
而在月臺下面,則是百來個士子,宛如眾星拱月一樣三面圍著月臺,人人神情充滿了崇拜和敬仰。
不得不說,此時顧憲成的號召力已經初見倪端了,至少在本地還是很有人格魅力的。
再怎么說,顧憲成不僅僅是學者,還是一位吏部官員,執掌人事工作的那個吏部。
三年假期結束后,顧大人還是要回京師吏部工作的。
插一句題外話,顧憲成就是傳說中的進士第五名,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后面的那一個。
不知道別人有沒有聽講,反正林大官人沒興趣仔細聽的,他就站在這里一邊探頭探腦的看“景點”,一邊胡思亂想著。
忽而聽到月臺上的顧憲成說“我欲編五經余。”
旁邊那個疑似高攀龍的年輕人問道“何謂五經余”
顧憲成答道“余非剩余也,乃是繼續之意也。五經余之意,就是繼續圣人五經之事業”
疑似高攀龍的年輕人又問“如何繼續”
顧憲成又答道“五經之意,多由三代而發。而三代以下,未能囊括于內,我心中多有缺憾。
故而欲三代以下之范圍,續上五經內容,此為五經余也。”
聽到這里,月臺下的士子們已經開始議論紛紛。
顧憲成轉向臺下眾人,很有氣勢也很有節奏的高聲道
“我欲以太極圖說、經世、啟蒙等為易余
以三代以下詔、誥、奏、疏等為書余
以騷、賦、古詩等為詩余
以綱目、諸史為春秋余
以歷代典章之合宜者為禮余
以上就是五經余的想法”
一句比一句聲調高,說到最后一句時,臺下諸生都震耳發聵了
原來顧先生不是隨口說笑,而是已經有了思路
續補五經,這是多牛逼的偉業不愧是顧涇陽先生
有個年輕人從人群里撲了出來,激動的臉色通紅,渾身顫抖,甚至于熱淚盈眶,嗓門近乎破音的喊道
“孔圣之后,敢于擬六經而有著作的,當屬隋代大儒王通
而涇陽先生欲作五經余之壯舉,規模宏大,更勝過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