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欽可不同,他雖然年紀大了,但雙目依舊炯炯有神。朱翊鈞做得不好,堅持不住的時候,他只要那么瞪一眼,小家伙就自覺自愿的改正。
上過戰場,斬過倭寇的將軍,在氣勢上就大不一樣。
朱翊鈞平時就很能吃了,自從跟著李良欽習武,飯量更是大增,馮保絲毫不擔心他吃太多會積食,甚至還會擔心他會不會吃不飽。
他每天晚上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大天亮,起來又要繼續讀書。
如此往復,十天才能休息一天,就跟朝堂上那些大臣一樣。
這一日,朱翊鈞剛來到正殿,就有太監從宮外跌跌撞撞跑進來。湖北德安傳來急報,景王朱載圳于德安王府薨逝。
朱翊鈞對這個王叔沒有太多印象,他離京這兩年,嘉靖也很少提起。
但朱翊鈞知道,他這位皇叔只比他的爹爹小了二十多天,還未到而立之年。自從那個孩子早夭之后,膝下再無子嗣。
嘉靖一共八個兒子,死了七個,現在只剩下裕王這個他最不喜歡的。
好在裕王給他生下了皇長孫,聰穎早慧,活潑健康,由他親自撫育,一天天在他眼皮底下養大,長成了他理想中的模樣。
不管景王當時離京的時候有多倉促和狼狽,但說到底,總歸是親兒子,況且比起裕王來說,嘉靖也更偏愛景王一些,得知他的死訊,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難過。
朱翊鈞陪著他,就那么安靜的坐了一個下午,陽光從大殿的雕花窗棱照進來,灑下一大片斑駁的光影,再漸漸隱沒在黑暗中。
嘉靖不說話,朱翊鈞也沒有說話,他坐在龍椅旁邊的蒲團上,歪著腦袋,靠在嘉靖的膝頭。
天色暗下來,太監進來點燃宮燈,嘉靖這才站起身,牽起朱翊鈞用晚膳去了。
不久,徐階呈上奏疏,開篇先慷慨呈辭,把嘉靖夸一遍,皇上勤政愛民、仁厚禮賢,實乃百姓之福然后進入正題景王已經薨逝,他也沒有子嗣,理應國除,封地的田產就分還給當地的老百姓吧。
這么多年,徐閣老都已經把嘉靖的性格摸清楚了。皇上愛面子,先把他高高的捧起來,他心中再不樂意,也不能不答應。
五月,內閣次輔袁煒病重,嘉靖命太醫前往診治,效果不佳。六月,袁煒致仕返鄉,行至安山驛站病逝。嘉靖贈少師,謚文榮。
雖然以前袁煒也不干活兒,但好歹有個次輔的名頭,現在可好,袁煒一走,內閣只剩徐階一人。
他再次上疏嘉靖,希望增補閣臣,這次嘉靖也不好意思不同意了。
于是,在徐階的推薦下,禮部尚書李春芳、吏部尚書嚴訥任武英殿大學士,入閣理政。
他倆升了官,空出來的禮部和吏部尚書自然要有人補上。
舉薦名單是由徐階呈上來的,說是讓皇上指派,其實也沒有給他太多選擇余地,反正選來選去,都是徐階看中的人。
這份名單遞上來的那日,朱翊鈞正好休息,不用讀書也不用習武,難得在正殿陪著嘉靖。
翻開名單第一頁,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名字就讓嘉靖一愣,隨即大笑起來。
朱翊鈞就在旁邊,正埋頭翻一本閑書,聽到他的笑聲好奇的抬起頭來,看了一眼那封奏疏。內閣推薦的吏部尚書的人選是郭樸,和袁煒、嚴訥、李春芳一樣,都因為擅長寫青詞入值西苑,朱翊鈞經常見。
第二個人選,他更熟悉了。
幾個月前,此人還差點因為惹怒了嘉靖,被趕回家種田。他就是裕王府邸的講官,現任國子監祭酒高拱。
而嘉靖也正是因為看到高拱的名字而大笑起來。
朱翊鈞實在不解,皇爺爺看到這個名字應該生氣才對,為什么會覺得好笑呢
嘉靖對陳洪說道“既然郭樸和高拱都是徐閣老推薦的,那便準了吧。郭樸升任吏部尚書,高拱升任禮部尚書,批了送去內閣。”
“是。”陳洪接過奏折,往后退的時候,眼睛動了動,也在揣摩圣意。
大抵他和朱翊鈞有同樣的疑問,幾個月前,嘉靖還被這位高大人氣得怒不可遏,現在看到徐階還推薦他從四品國子監祭酒,升任正二品禮部尚書,甚至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心情很不錯。
想來,應該是徐階推薦了裕王的人,才讓皇上覺得滿意。
畢竟裕王現在可是一顆獨苗,皇位唯一繼承人,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這也是徐階三番兩次出手,又是在嘉靖面前說情,保住高拱,又是提拔高拱為吏部尚書,再進一步就該入閣了。
說到底,看重高拱這個人的能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在裕王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