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替陛下挨罰。”
朱翊鈞挽著他的手臂“還是大伴最好。”
沒過幾日,朱翊鈞大清早起來,冒著風雪到文華殿上課。錦衣衛都指揮使朱希孝,身穿孝服跪在乾清宮前告訴他,自己的兄長,成國公朱希忠病故。
朱翊鈞下詔賜祭葬、加祭壇。沒
想到這事兒還沒完,年后,朱希孝上疏,向兄長乞封王號。
朱翊鈞進宮那年,陸炳正好去世,他對此人沒什么印象,但朱希忠和朱希孝一直陪在世宗左右,后來又侍奉穆宗,直至他登極,仍是由朱希忠持節掌冠。去年,朱希忠帶病,還多次代替他祭祀。
朱翊鈞對他們兄弟倆的印象一直還不錯,尤其是朱希孝,一直兢兢業業掌管錦衣衛,能夠約束部下,謹遵皇命。
給個王爵也算皇家對他二人和成國公府的厚待。
但朱翊鈞還沒有親政,這件事得找張居正商議。
張居正曾經幫陸家平反,對陸繹有恩,也算與成國公府交好,正好送個順水人情,不管是和朱希孝還是下一任成國公,往后還是政治盟友。
然而,張居正同意了,有人不同意。這個人叫陳有年,是吏部驗封清吏司郎中,專掌文官之封爵、議恤、褒贈、土官少數民族官員世職及任用吏員等事。
陳有年在奏疏中提到“成國公誠然兢兢業業,然終其一生,并無偉業勛功,尚不得列為功臣。依照大明會典,只能止于公爵,不能封王爵。”
朱翊鈞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但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朱希忠和朱希孝兄弟倆歷事三朝,忠心耿耿,他還想讓朱時泰、朱應楨接著為他效力。用一個追封的王爵收買一下人心,也沒什么。
最關鍵的是,太醫告訴他,朱希孝也因兄長離世而患病,卻還要硬撐著,大雪天跪在乾清宮外為兄長乞封,朱翊鈞也實在有些于心不忍。
陳有年搬出大明會典說事,朱翊鈞也便去查了查大明會典,英國公張懋也沒有軍功,去世后,武宗也受封為寧陽王,這不是有先例嗎何必這么較真。
沒想到,陳有年還真就這么較真,又給他回了封奏疏“根據令典功臣去世,公贈封為王,侯贈封為公,子孫世襲之人,生死只享受原來的爵位。英國公張懋贈封為王,朝廷討論時,持反對意見的正是上一任成國公朱輔。后來仍是被封贈王爵,不合祖制。況且朱希忠沒有討敵功勛,怎么能亂加恩寵”
朱輔就是朱希忠和朱希孝的父親。
朱翊鈞回道“是,朱輔要是還活著,想必也會反對自己的兒子追贈王爵。”
“當年在衛輝,朱希忠在火災中以身護衛皇爺爺。這個王爵是朕替皇爺爺和父皇給他的恩賞。若是不合祖制,那是祖制不近人情,不妨改一改。”
一個沒親政的小皇帝,張口就要改祖制,陳有年又驚又怒,但他提到朱希忠在火場護衛世宗。滿朝文武誰不知道,今上與世宗祖孫感情深厚,他要追封這個王爵,旁的人也攔不住。
陳有年只得去找首輔,張居正很欣賞他的氣魄和膽識,但也覺得此人實在迂腐“這是皇上諭旨,你要抗旨不成”
不久之后,朱翊鈞追封朱希忠為定襄王,謚恭靖。
陳有年當天便呈上奏疏,稱病乞休。
在張居正看來,這本來只是一件小事,人家本就是世襲
公爵,雖沒有軍功,但也多年領兵,勤勤懇懇輔佐三代帝王,死后追封個王爵怎么了,礙著你一個五品小官什么事了,不依不饒沒完沒了的。
按照他的處事作風,要走就走,他非但不會強求,更不會再次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