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京都進入了東山文化時代,在精通技藝的足利義政將軍的支持與庇護下,大體上奠定了如今的日本香道。
日本貴族常聚親朋于家中聞香取樂。
這里的聞香,已不是焚香之類的俗習,而是聞“香盒”和“香爐”,即把各種香料切片分置于香盒和香爐中,供人聞品。
“聞香盒”和“聞香爐”由此而來。
汽車很快到了香料店,此時天基本上已經亮了。
徐老板翻遍了自己的店鋪,也沒有找到與之香味相同的香料,但他很篤定,這種香料百分之百來自日本。
金陵大學當中倒是有一位姓穆的教授,對此很有研究,找他幫忙,或許能在短時間搞清楚。
方如今當即帶著徐老板驅車去拜訪穆教授。
穆教授學識淵博,對此侃侃而談,告訴他們,當聞香成為一種教養、一種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這就是純粹的香道了。
明治維新以后,香道由貴族階層普及到了民間,并且作為民間風俗藝術被人們所承認。
這一時期,由于日本的開放,香料的種類空前繁多。
隨著季節的更替共制六種薰香——“梅花”、“荷葉”、“侍從”、“菊花”、“落葉”、“黑方”——這都是因貴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
用香薰衣,在室內燃香,連出游時仍帶著香物。
對沉香香韻的劃分,自古就有很多說法,比如日本早期就有”六國五味“的標準。
六國五味具體是指:根據香木的香質與味道,分為酸、甜、苦、辣、咸五種,就是所謂的五味。
另外,根據香木中樹脂的質與量,又分為伽羅、羅國、真那伽、真南蠻、寸聞多羅六種,也就是六國。
以上總稱為六國五味。
中國嶺南地區也產香,據考證,香港因轉運和加工東莞的沉香而名聞遐邇,故謂之“香港”。
而林寶華衣物上的香味,應該是平安貴族的后人一代代傳下來的一種。
但是,至于這到底是哪種香,穆教授表示在短時間內也是無能為力。
盡管如此,這些信息對于方如今已經足夠了。
事實很清楚了,林寶華無意中被當作載體,將這種具有獨特香味的香料帶進了恒靜的牢房之中。
恒靜在聞到之后,毅然選擇了自絕。
當時在破獲輕舟小組,狡猾的化名為穆家成的秋田真宏,也就是是“輕舟”小組的組長在被捕之后,自知脫身無望,為了保守特高課的秘密,就是用馬爾斯糖果暗中傳遞信號,以溫淑華,也就是石田裕子五歲的孩子豆豆作為威脅,推動了這個女人的自殺。
幸虧當時搶救的及時,不然石田裕子就死了。
現在,不知道是誰在外面又針對恒靜玩起了相同的把戲。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