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海中的大明帝國
武懷玉發現,李世民崇尚漢代,但貞觀重臣們卻更喜歡效仿隋開皇朝。
各種典章制度、政策律法,幾乎都是照搬隋文帝的,從李淵李世民,到裴寂蕭瑀,再到房玄齡杜如晦等,他們對于遙遠的強漢也很贊揚,但說到實際,還是更喜歡距離更近的開皇。
朝中許多重臣,都是從開皇盛世走過來的,經歷了開皇之治,也親身經歷了大業的崩塌,如今他們治理國家,自然更愿意把現成的開皇樣板搬來照抄。
畢竟相隔不久,許多東西都是現在的,照搬也容易,百姓也愿意接受啊。
從內政到外交,從軍事到財政,基本上如出一轍。
隋文帝當年對強盛的草原帝國突厥,采取的是分化離間,合弱離強,配合上和親政策,可以說是取得很大成功的,低成本高效率,強大的突厥在開皇年間被搞的分崩離兮,曾經五汗混戰。
當年草原上的可汗,把中原的北周、北齊天子,稱做是他在中原兩好大兒,十分孝敬,要什么就進貢什么。
但到楊堅時,沙缽略可汗向隋稱臣,還向楊堅上尊號,圣人莫緣可汗,簡稱圣人可汗。
沙缽略向朝廷解釋其含義是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
圣人可汗比突厥可汗等級還高,是突厥可汗名義上的君主。
這也算是開創了一個先河。
如今稱霸草原的頡利可汗,當年他爹啟民可汗,本只是個小可汗,跟如今的突利一樣,當年啟民的小可汗汗號卻也正是突利。
突厥被楊堅派長孫晟、裴世矩這些高超的外交家,搞的窩里斗,不僅東西突厥內斗,東部的突厥本部阿史那子孫更是各自混戰,打的頭破血流。
啟民當時實力都排不上號,都沒資格參與諸汗之戰,但楊堅卻看中他,特別扶持,賜婚公主,一個公主送過去沒多久死了,還馬上又送去一個。
硬是扶持啟民等諸汗打的兩敗俱傷時跑出來撿漏,可啟民開始居然還打敗了,又是楊堅特派長孫晟楊素他們出兵去接應,還給他筑城,招攏部眾,安置到長城以內定襄。
硬生生的給他穩住陣腳,幫他背書,聯絡諸部,最終出兵出糧出裝備,幫他成功坐上了突厥大汗之位。
啟民當上大汗之后,直到他死,都是隋朝天子的忠犬,為大隋鎮守北疆。甚至他兒子始畢可汗繼位后,也對隋朝忠心耿耿多年,直到后來奉旨率部去遼東觀戰,看破了楊廣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外強中干的虛實,尤其是連當年啟民爺倆最敬畏的戰神楊素兒子都造楊廣反后,
始畢可汗也就再不把楊廣放眼里,才有了后面的雁門之圍。
此后他的兄弟處羅、頡利先后繼承汗位,也都再無對中原的畏懼。
但這些跟楊堅沒什么關系,楊堅在時,草原誰不對圣人可汗畢恭畢敬
楊堅的草原政策更沒什么問題。
雖然長孫晟早病逝,但裴世矩還在,只是如今避諱主動舍去了那個世字而已。
八十歲的裴矩如今是當之無愧的對草原、對西域事務的外交、貿易方面的權威專家,他也是從武德到如今貞觀朝,大唐對突厥政策定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