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一個農民出身做過和尚要過飯的平民當了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壞消息,悉心培養了好多年的太子猝不及防就沒了,自己年紀也很大,半條腿踏入棺材就差嘎嘣了。
關于朱標的病重逝世,有說是純意外的,偶感風寒運氣不好掛了,有說積勞成疾的,有說本來底子就不行的,也有說他爹期待過高心理上常年有重壓的。這就屬于醫學范疇了,大家都不知道具體原因,在此不贅述。
早在洪武六年,一切尚未發生時,朱元璋就初定了祖訓錄,后來更名為皇明祖訓,對后世子孫行訓誡,以此保大明江山永固。換言之,大明版本的祖宗家法。
規定很多很精細,比如晚睡早起,不能喝太多酒,按時吃飯,午后不許吃太飽。天子親王后妃宮女都要是良家女子,“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
法律相關有個值得一看的,“凡皇太子,或出遠方,或離京城近處,若有小大過失,并不差人傳旨問罪,止是喚回面聽君父省諭。”
如果有人口傳或者帶著符文公文來問罪,當即把他拿下從誰家吸取的教訓很明顯了哈,就怕有什么意外。
但意外這東西就是會在你沒防備時降臨,朱標沒出人禍,死于天命,要考慮的就是新繼承人。再翻開朱元璋祖訓,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親王嫡長子為世子,三十歲沒有嫡子才能把庶子立為郡王,五十還沒有嫡子才能讓庶長子當世子。
“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可以看出來,老朱是個經典的嫡長子繼承制擁護者,換個頻道可以投放進嫡嫡道道文學做家主。
朱標生前曾有嫡長子朱雄英,八歲夭折;馬皇后去世,太子妃常氏生完嫡次子去世;呂氏被扶正,十六歲的朱允炆從庶長子成為皇太孫,朱元璋手把手教著,覺得這孫子再不濟也能學到點什么吧。
皇后她居然也早早棄我而去朱元璋原本還耐著性子,接連聽聞太子早逝、長孫早夭、老妻離世的消息仍打了個寒顫,一時顧不上許多,向皇后宮中奔去。
明前眾人聽了皇明祖訓,對這位平民出身的明太祖了解又多一重,打江山如此艱難,自然對守江山的子孫要求甚嚴。
但再憶起后人剛剛提到的京中供奉養不起朱家人,也只能嘆一句雖是難得英豪,到底困于眼界。
許多帝王下意識忽略了自家宗室是個什么德行,說我家我家怎么了,龍子鳳孫品行很好啊,和朱家這種泥腿子不一樣。到底是小民出身,和貴族子弟不能比。
朱標已逝的位面,朱元璋正滿懷愁緒,原本打算將向來孝順的允炆立為皇太孫,但天幕從講史第一日便扔了個炸雷,他只能暫緩立儲事宜,將燕王召回。
后人說了這許多日,朱標入了皇陵,朱棣入了京,終于到大明,提起孫子卻是淡淡嘲意。
皇帝被天幕口吻激得眉心一跳,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只希望朱允炆能做得像樣些。另一時空已登基的朱棣想起建文帝那些舉動仍覺迷幻,問自己的胖兒子“你說當年大侄兒削藩時是咋想的呢”
朱高熾笑著搖頭,當年若第一刀就揮在他們身上,建文還不一定得此結果。偏他猶疑,聽從黃子澄建議先從其他藩王下手,又不學前人做法,最終只能落個倉皇而逃。